(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 法治時評
在世界環境日當天,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分別發布了一批與保護環境資源有關的典型案例,其中都涉及對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案件的辦理。這一方面反映出當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案件頻發,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司法機關積極打擊治理此類問題的堅定決心。
數據質量是環境監測工作的命脈。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企業為了追求短期利益,或干擾自動監測設施采樣,或故意停用監測設備、篡改偽造監測數據,趁機排放超標污染物;一些第三方服務機構也在利益驅使下,為排污企業提供虛假證明文件、出具虛假檢測報告。這些做法不僅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安全,也會引發老百姓對環境監測數據權威性的質疑,進而損害政府公信力。
對于此類違法犯罪行為,既要依法予以懲處,讓弄虛作假者付出代價,從而警示震懾更多的企業和第三方服務機構不去以身試法,也需要從正面引導企業推進生產方式綠色轉型,讓企業真正認識到綠色發展的價值和意義,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破除一些企業在環境監測數據上動歪腦筋、鉆空子、做手腳的執念。
以此次最高檢發布的一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民事公益訴訟案為例,針對涉案企業篡改環境監測設備參數、超標排污等違法行為,檢察機關充分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在要求該企業承擔環境損害賠償責任的同時,積極引導其采取替代性修復方式,有序開展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推進污染深度治理、提高清潔生產水平。最終該企業通過綠色轉型,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共贏。這起案例也為社會提供了一個有關企業通過綠色轉型實現更大發展的生動范本。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對企業來說,只有摒棄在環境監測數據上打小算盤,推動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才能為自身贏得更長遠、更持久的發展。對司法機關而言,在辦案中積極推動企業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發展模式,也將為護航美麗中國建設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