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AI來“復活”逝者,可能涉及侵害死者的人格權益,如肖像、聲音、隱私、名譽、個人信息等
《法治周末》記者 楊代媛
(相關資料圖)
想要緬懷逝者,除了通過翻看他們生前的照片、視頻之外,是否能夠有更加“真實”的方式,實現跨越時間的對話?
春節檔的電影《流浪地球2》中,圖恒宇反復強調自己想給已經成為數字生命的女兒一個“完整的一生”——盡管這個“女兒”在最開始只有兩分鐘的生命。
這些在科幻電影中展現的片段似乎已經離我們并不遙遠,從各大媒體開始嘗試的AI主播到AI“復活”的鄧麗君與年輕人對話,再到現如今GPT等人工智能的發展,讓普通人看到了用AI工具與逝者對話的可能性。然而,其中伴隨的不僅有道德倫理危機,更有諸多的法律風險。
嘗試使用AI復活逝者的他們
有報道稱,早在2017年,微軟公司就申請了一項專利。而在2021年,這項專利獲得批準——允許該公司利用逝者的信息制作一個AI聊天機器人。據悉,這款AI聊天機器人可以擬人類對話,對他人的言語作出語音或文字回復。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還可以通過圖像和深度信息或視頻數據創建一個人的3D模型,以獲得額外的真實感。它可以被設定為任何人,朋友、家人、名人、虛擬人物、歷史人物等。人們甚至可以在還未去世前,使用這項技術創建一個在自己去世后可替代自己存在的機器人。
而最近,B站UP主吳伍六(網名)嘗試使用人工智能,創造了一個已故奶奶的虛擬數字形象,并與她進行了一段虛擬對話。盡管數字模型中的奶奶顯得不那么真實,甚至有些呆板,但充滿鄉音的對話響起時,無數觀眾還是表示自己“濕潤了眼眶”。
根據吳伍六的自述,自己從小由奶奶帶大,和她的感情十分深厚。今年春節,他給奶奶買了許許多多的禮物,準備回家過個團圓年,而最終等到的卻是一張病危通知書。
“我守在她的病床前15天,和她說了很多話。但奶奶已經沒有意識了,她對我的話并沒有反應,這是我自己一直以來的遺憾。”吳伍六說,隨著ChatGPT的爆火,自己正好從事相關行業,便萌生了與奶奶的虛擬數字形象完成那些來不及說的話的念頭。盡管最終的視頻中,奶奶和他的對話十分簡短,但對于吳伍六來說,這個視頻了卻了自己的一樁心愿。
“事實上,我一開始并沒有想到要用這個視頻來作為緬懷奶奶的工具,只是想完成自己的那個執念而已。但家里人看到視頻后,也特別感動,覺得科技能夠有這樣的發展,是一件好事。”吳伍六告訴記者,因為老人留存下來的數字資料十分稀少,加之自己的制作水平并不成熟,奶奶的虛擬形象和她本人實際上有很大差別,但音頻出來后,“家里人都紅了眼眶”。
去年1月,在吳孟超院士、吳佩煜教授的追思暨安葬儀式上,吳孟超院士的AI“復原人”向學生提出了三個問題。聽到聲音的瞬間,吳孟超的學生們和同事們感慨萬分。而臺上的“吳老”仍和生前一樣精神矍鑠,在聽完大家的回答后,這個AI“復原人”在學生們手捧的燭光中輕輕告別。
除了“復活”親人摯友或恩師,還有人選擇用AI技術,讓自己逝去的偶像可以翻唱新的歌曲,B站UP主AiBella(網名)就是其中之一。
“從中學開始,我就是歌手姚貝娜的粉絲,但直到她逝世,也沒來得及聽一次她的演唱會?!睂τ贏iBella來說,能夠在未來以某些技術形式保留姚貝娜的精神遺產,是他一直想做的事情。
3月初,他看到了一些開源的虛擬歌聲合成算法,意識到目前虛擬歌聲合成技術已經較為成熟,或許可以試著合成足夠真實的偶像的歌聲。于是,他自學技術,制作并發布了第一個視頻。
“視頻發布以后,我才發現有過這樣幻想的人不止我一個?!盇iBella說,不少“貝殼”(姚貝娜粉絲的稱呼)在評論區感謝自己做了他們想做而又做不到的事。
AiBella綜合考慮了姚貝娜的職業生涯、聲音特質以及粉絲留言等因素,制作了四首翻唱歌曲:《相思》《獨立寒江·曲無憶》《人是_》和《讓她降落》?!凹糨嬕曨l的初心,就是想讓更多人追思和緬懷,讓姚貝娜的聲音多陪伴我們一程?!?/p>
道德倫理與法律法規的雙重審視
面對視頻的意外走紅,在這些UP主們發布的視頻下方,不難看到這些AI使用者們寫下的聲明。仿佛再真摯的思念,也逃不開道德倫理與法律法規的雙重審視。
“第一個視頻出來以后,有一些作曲老師就認為這樣的視頻是倫理的災難?!盇iBella說,他每天都能看到社交平臺以及私信中關于這些問題的討論,但自己迅速意識到了未來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
“當時我沒有姚貝娜方面的任何聲音授權,所以我和其他熱心粉絲討論后,立刻聯系了姚貝娜的家屬。好在姚貝娜的父親姚峰老師對于AiBella做法的態度比較寬容,征得了他的同意后,我才繼續創作了后面的視頻?!贝送?,AiBella告訴記者,事實上,目前開源算法的各個開發方都要求使用者需要合法合規,使用經過授權的聲音數據進行訓練,但目前AI工具的使用門檻越來越低,如果使用不當,很可能給他人的形象造成損害。因此,他選擇隱匿自己的技術細節,以防止別有用心的人使用姚貝娜的聲音發表不合適的內容。
AiBella的擔心不無道理。AI繪圖工具Midjourney在近日更新了V5版本后大幅優化了場景細節,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效果。在過去的一個月里,許多海外網民熱衷的事就是用三位美國總統的AI語音編寫一出互相“掐架”的喜劇。
除了法律風險,AI工具使用者們還面臨著網友們的“道德審判”。
吳伍六表示,自己的彈幕和私信中有不少人認為他的做法和“挖人墳墓”沒有區別。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這樣的視頻似乎會驚擾逝者的靈魂,讓他們“不能安息”。
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的半年時間內,隨著ChatGPT的發展,AI工具不僅不斷沖擊著人們的認知,也讓這些工具門檻降低,或許在不遠的將來,“數字生命”真的可以成為現實,但人們也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如何化解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又該如何監管,以防止濫用?
專家:仍有諸多法律問題亟待討論
在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副教授鄭志峰看來,使用AI來“復活”逝者,可能涉及侵害死者的人格權益,如肖像、聲音、隱私、名譽、個人信息等。所謂的“復活”,本質上是利用深度合成技術生成所謂的虛擬人或者數字人,需要使用死者的人臉、聲音等各種數據,配合自己的目的制作相應的內容。如果行為人為了悼念目的,“復活”自己的親人原則不構成侵權,但若是出于營利、博眼球、詐騙等違法目的,則可能構成侵權甚至是刑事犯罪。
其次,“復活”行為可能會涉及死者近親屬的權益,如近親屬對于死者享有的悼念利益、生活安寧利益等。利用AI技術來“復活”死者不一定符合死者近親屬的意愿。最后,利用技術“復活”死者的行為還可能涉及知識產權問題,如“復活”已故偶像,往往會使用相關的歌曲、影視、著作等知識產權。
西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延川還認為,由于“數字生命”目前很難被視為法律主體,但是生成過程中有所謂的付出,該“生命”也具有一定的價值。因此,損害“數字生命”會導致持有人的財產損失,從而引發損害賠償問題。當然,該“數字生命”所代表的人物的家屬能否獲得精神損害賠償,還需要進一步討論。
同樣,鄭志峰認為AI工具引發的倫理問題也值得關注,一是這類“復活”內容可能會讓人們對于生命產生錯誤的認識,消解對于生命的敬畏之心,其次也可能造成人類的技術上癮,不僅不能從中得到慰藉,反而依賴于此,影響其正常生活。
對此,王延川也表示了擔憂:“前不久,比利時一男士和一款名為‘Eliza’的AI聊天6周后自殺,引發AI的倫理風險。有些‘數字生命’具有價值引導功能,尤其當這些‘數字生命’又是名人時,如果對其粉絲進行某種觀念上引導,可能產生對粉絲及其家人的傷害?!?/p>
在一些國家,用AI將去世的親人“帶回到自己身邊”早已不算什么新聞,“與逝者聊天”的相關服務在近年間已經形成了一條產業鏈。例如,依托于GPT-3的Project December服務,僅需用戶支付10美元便可創建屬于自己的聊天機器人,讓它扮演你最熟悉的那個人陪伴在你的身邊;收費標準更貴一些的HereAfter AI則可以記錄人們的生活故事,并以此為基礎打造獨屬于你的虛擬形象。
但對于這樣的商業模式,專家們普遍認為有許多法律層面的內容需要完善。
鄭志峰表示,如果這樣的技術進行商業化,就需要遵守法律規定和社會道德的約束。其一,劃清數字形象的技術應用邊界,有些人物、活動、場景是不宜進行數字化的。其二,明確數字形象的責任規則,堅持誰使用誰負責,同時強化平臺的責任。其三,完善數字形象的商業規則,包括知識產權的歸屬、數據財產權益的歸屬等。其四,建立數字形象的監督機制,包括算法透明、數據安全、登記備案等。
王延川認為,除了合規之外,還需要和相關家屬簽訂詳細合同,提前做好風險防范。
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研究院教授張凌寒告訴記者,事實上,我國對此已有相關的法律法規。2023年1月剛剛生效實施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對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生成合成數字人、使用他人生物識別信息合成數字形象等服務,都有相關的規定。
“根據這些規定,如果要生成其他個人的換臉、換聲,或者合成他人形象,應該得到當事人的單獨同意。這也與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相關規定是一致的,因為這些生物識別信息構成了敏感個人信息?!睆埩韬f,但是這樣也存在一些未決的問題,如果是生成合成已經去世的人的音視頻,應該由誰來同意呢?是否如同骨灰處理、財產繼承一樣有一個習俗上和法律上的順位問題呢?但如果是生成合成明星的音視頻,或者用其遺留的音視頻做成伴侶機器人、數字人等,則可能面臨著侵權的法律風險。但是無論這項技術如何發展,至少有一點應該是明確的,即僅限在懷念的場景下使用,不得與他人產生互動或者在公共場所傳播,避免發生欺詐。因此,法律也要求生成合成的音視頻必須作出顯式標識和隱式標識,避免公眾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