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走基層
□ 本報記者 余東明 張海燕
【資料圖】
1月4日,冬日暖陽下的上海,《法治日報》記者見到張笑格時,她手上正拿著一份外省某監獄發來的“暫予監外執行人員名單”。張笑格是上海市寶山區司法局楊行司法所新進公務員,她的日常工作是配合“師父”袁忠做好社區矯正和刑釋解矯“兩類人員”的教育監管和安置幫教工作。
“對于我們教育監管人員來講,如何保障‘兩類人員’安全有序過春節著實考驗我們的能力和智慧。”張笑格介紹說,“楊行鎮外來人口多,‘兩類人員’中三分之二非本地戶口,春節都想回家過年,疫情和節假日人員流動的雙重沖擊讓我們的工作壓力倍增。”
張笑格指著手上那份名單說,按照規定,名單應該包含監外執行人員的姓名、犯罪起因、監外執行地點、親屬聯系方式等信息,可這份名單卻只有一個親屬居住地,無其他聯系方式。
如何找人成為攔在張笑格面前的第一道門檻,有些束手無策的她只能找袁忠尋找對策。
袁忠今年已滿60周歲,3月即將辦理退休手續,今年這個春節應該是他最后一班崗。從公安民警到司法行政干部,袁忠常年與違法犯罪人員打交道,對如何監管教育“兩類人員”自有一套成熟經驗,一輩子更是培養了不少徒弟,張笑格是他的關門弟子,他決定在退休前把一身本領傳授給這位年輕的女弟子。
“社區矯正關乎社會平安穩定,在春節這種特殊的節假日,首先要確保‘兩類人員’的安全監管,其次要考慮如何利用傳統節日開展好教育關懷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能。”袁忠說。
那么面對這么一份信息不全的名單,應該如何快速準確地找人呢?“受疫情沖擊,外省監獄方面負責對接的人員可能被感染了,才由其他同事代辦,出現這樣的意外情況也屬正常。但不管是何原因,都不能成為我們懈怠的理由。”袁忠對這種疏忽選擇了包容。他說,“找人是我們社區矯正干部的必備技能。”
“先聯系居住地的居委會吧,查清現有住址居住人的信息,如果是租戶就趕緊與房東聯系,再找到其本人。”袁忠有條不紊地指導張笑格開展找人工作。根據師父指示,張笑格打了一通電話,果然順利地聯系到監外執行的罪犯家屬。
處理完這事,袁忠就帶著張笑格去特殊人員家庭走訪。“春節講究團圓和美,是教育改造‘兩類人員’的最佳時機,一定要利用好。”袁忠說。
這次走訪的對象是一對被判處緩刑的老夫妻,此前二人因在泡沫箱種植罌粟花,又對前來執法的民警暴力抗法而獲罪,直至被判刑,夫妻倆仍沒有認識到自己的犯罪后果和危害。
“矯正對象系老人、與子女關系冷漠、法治意識淡薄、拒不認罪……所有這些都符合難管犯的特征,我們把他們列為重點關注對象,除每日完成系統點名和定期集中學習外,還需日常電話溝通和上門普法。”袁忠介紹說,“我們在監管中還做通了他們子女的工作,加強親情關懷。”
當打開房門看到袁忠和張笑格那一刻,老兩口眼神中透出親熱。“袁老師,感謝你們又來關心我們老兩口。唉,自家閨女都沒這么貼心啊,你們年終這么忙就不用常來了,我們已經認識到錯誤,保證以后不會再犯。”老兩口異口同聲地說。
記者看到,院子里原本種過罌粟花的泡沫箱如今已經種上了蠟梅,幾朵零星花朵正傲然盛放。
當得知他們疫情期間深居簡出至今沒有轉陽的情況后,袁忠說:“春節馬上到了,你們要繼續堅持做好防疫,遵紀守法過個平安年,如遇緊急情況請及時聯系我們。”
隨后,他們又馬不停蹄地趕往下一個重點人員家中……
“我們鎮一共有112名社區矯正對象,每日系統點名都很正常。難點是附近海鮮市場的20余人,因春節臨近生意忙了,監管難度也大了,而且很多人想回家過年,我們要仔細甄別,分類監管,確保他們順利完成矯正,成為社會合格人。”楊行司法所所長薛景說。
據悉,楊行鎮的社區矯正對象已經連續三年實現“零重犯”,相信今年春節他們一定會在平安和諧中度過。
記者手記
看到社區矯正對象家門口的那株盛放的蠟梅,記者心中也不禁泛起絲絲溫暖,其中有對基層“老法師”們的敬佩和感動,也有對社區矯正對象回歸社會的期盼和厚望,更有對祥和春節和國泰民安的祝福和期許。這一切正是上海近年來不斷深入推進和規范社區矯正工作的一個縮影,也是上海充分保障刑事判決和刑事裁定的正確執行,做精做優各項工作提高矯正質量的具體表現。正是通過這樣扎實有效的工作,社區矯正對象才順利融入社會,成功預防和減少各類犯罪發生,為“平安上海”“法治上海”建設貢獻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