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堽城鎮保安村,全村168戶村民家中均有一本《保安村各項規范制度匯編》,涉及村莊管理與服務、移風易俗等5大類43項制度。它不僅能引導村民,還能約束干部。
“這本匯編為鄉村治理立了規,也為村民自治和辦事撐了腰,使鄉村治理更加精細化,‘規矩’意識和集體責任感在村民心里扎了根。”寧陽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于師義說。
《法治日報》記者了解到,保安村走出了一條以自治為本、法治為要、德治為基的鄉村治理路子。30多年來,保安村沒有一名群眾上訪,沒有發生一起治安事件,干群關系和諧,鄰里相處融洽,村莊環境優美,群眾安居樂業。
保安村的“小村善治”模式是寧陽縣基層社會治理的縮影。多年來,寧陽縣瞄準基層治理難點堵點痛點,把平安建設擺在重中之重位置,堅持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依托綜治中心實體化建設,推動一站式解決群眾訴求、一攬子提供群眾服務、一體化守護社會平安,形成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在提升群眾安全感滿意度上,寧陽縣緊盯平安建設薄弱地區,重點提升群眾安全防范意識,筑牢安防防線。針對相鄰縣邊界治安糾紛突出等問題,寧陽縣公安局鄉飲派出所與接壤縣區派出所打造平安邊界共同體,開展“警情聯動、問題聯治、人員聯控、犯罪聯打、糾紛聯調”,把治安薄弱區轉變為安全區。為提升群眾安全防范意識,泗店派出所打造智慧警務,建設安防體驗館,設置防詐騙、反邪教等10個功能展區,讓群眾在來所辦理業務的同時接受安全防范教育。
在破解糾紛類警情頻發的難題上,寧陽縣創建“警司聯調+”(“警”是派出所警務人員,“司”是司法所工作人員,“+”代表人民調解員和村居法律顧問)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模式,讓矛盾有序分流,警力有效釋放,群眾滿意度提升。
為進一步提高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寧陽縣建設縣鄉綜治中心,打造矛盾糾紛一元主導多元化解實體平臺,推行“一門受理、一網統攬、分類辦理”矛盾調解一站式服務模式。實行網格化服務管理,將全縣劃分為761個網格,實現“多網合一”,充分發揮網格員“七大員”職責,推動社情摸清、矛盾掌握、服務到位,實現了90%的問題網格內解決、剩下10%的疑難問題上推至鄉鎮或縣級部門聯動解決。
同時,建立線上線下“全鏈條”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模式,線上建立“寧陽縣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和13個鄉鎮街道微信工作群,線下建立562個行政村調解委員會和16個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在縣法院成立訴調對接中心、行政爭議審前和解中心、執前和解中心,在縣公安局、縣檢察院、縣信訪局設立律師工作室,形成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大兵團作戰”強大合力,全縣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成功率保持在98.7%以上。姜東良
梁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