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端午之際,民眾除了品食粽子之外,或許還能從中領略另一層深意。在25日的一場直播中,多位民俗文化學者均認為,端午節可以被視為衛生節、防疫節,在時下的抗疫狀態更有意義,也更值得認真過這個節。
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的“對話民俗——我們的節日2020端午節文化”25日在線上進行網絡直播。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除了吃粽子、劃龍舟之外,端午節采藥辟邪的傳統亦是由來已久。自先秦時起,古人就認為農歷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端午來臨之時正值仲夏,氣溫較高,各種蚊蟲出沒活躍,容易傳播疾病。有民諺道:“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古人掛菖蒲、插艾草,并用這些藥草沐浴。端午節時,艾草、菖蒲和雄黃三味中藥一起用,場景是這樣的:據《帝京景物略》載,“五月五日,漬酒以菖蒲,插門以艾,涂耳鼻以雄黃,曰辟毒蟲。”
蘇軾在《六幺令》中有“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詩句,歐陽修的《漁家傲》則以“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描繪出宋朝端午盛況。千百年來,居安思危的中國人將避疫、防疫意識巧妙地融入一年四季的節慶之中,并將其上升為一種儀式化、審美化的民族心理。
在直播中,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林繼富認為,傳統節日無論形式怎么變,但是精髓和核心不能變。在他看來,端午的核心即在于守護生命健康,驅邪送祟是其中應有之義。而端午節和中國古人對中草藥使用關聯密切,這也是中華優秀的藥石傳統文化,值得專業人員進一步加以研究。
傳統節日衍生到今天不可避免會產生種種變化。在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兼中國節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蕭放看來,傳統節日正是在傳承中變化,在變化中傳承,方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形式可以隨地域、環境不同而變,但傳統節日最終極的仍是處理人與自然、與社會、與自我的關系。”
他希望民眾在吃粽子之余,還能對端午節有更深刻理解,這既是衛護生命的節日,也是文化傳承的節日,由此能過一個不一樣的節日。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連山則直言,端午節是一個衛生的節日,在今天抗疫的狀態下更有意義,更值得民眾認真地過這個節。
事實上,古人的防疫習俗,或許在今天不太適用。但端午節在夏天帶來的儀式感、傳統節日中程式化的內容,能從精神層面提醒今人更要重視防疫,尤其是在2020年全球面臨新冠疫情的新當下:戴口罩、勤洗手、保持1米社交距離。
端午快樂,端午更要安康。記者 應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