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奉化區大堰鎮董家村迎來一個特殊的黨建聯合共創團隊——來自寧波日報報業集團的寧波日報報網第二黨支部、寧波出版社第一黨支部,與中國移動寧波分公司綜合部黨支部組成的“共富后援團”。一場“送苗下鄉同走共富路”的主題黨日活動,就此展開。
這個特殊的黨建共創團隊與董家村的緣分,源于一株苗。
4年前,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員工高麗作為幫扶鄉村振興的駐村指導員,來到董家村。這個常住人口只有250人、集體經濟比較薄弱的小山村,村民要如何增收?經過調研,高麗和村干部們想到了一株叫做“黃精”的“致富苗”。
董家村的村民都上了一定年紀,60歲算年輕的,而種植黃精不需要很大氣力。村班子經過論證后認為,這一想法可行。于是,高麗便找到專家,指導村民種植。
種什么,方向有了,但董家村既缺乏啟動資金,也擔憂銷路。如何讓黃精能夠真正成為“致富苗”?村干部們又犯了愁。
董家村的情況傳到了報業集團,寧波日報報網第二黨支部迅速作出回應,創新組建跨行業、跨支部的“共富后援團”,與中國移動寧波分公司綜合部黨支部及寧波出版社第一黨支部攜手,以“黨建共創”的方式為鄉村共富加油添力。
此次聯合主題黨日活動,三個黨支部共同為董家村提供啟動資金,用于為村民發放新苗的費用。下一步,“共富后援團”將通過信息化手段,積極推進高質量共富,與董家村深入開展共建合作,幫助董家村打造成為浙東“黃精村”。
“幫扶鄉村致富,要敢想。努力了,理想自然會照進現實。”高麗算過一筆賬,種植黃精算上關聯收益,村里的每戶老人至少增加上萬元的年收入。
共富路上,不僅要村民經濟富裕,精神文明富裕也是要義。此次“送苗下鄉同走共富路”主題黨日活動,“共富后援團”還特意帶來了數字有聲閱讀館,讓村民閑暇時聽聽戲曲,豐富日常生活,為村民送上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