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上午,我國選手谷愛凌在北京首鋼滑雪大跳臺“驚天一跳”,成功奪得冠軍,贏得全世界關注。
在自由式滑雪大跳臺比賽中,選手們要從幾十米的跳臺一躍而下,為了保護選手安全,賽場上充分安全的防護措施必不可少,這其中,跳臺兩側的防護繩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鋼滑雪大跳臺兩側繩網產自于濱州市惠民縣李莊鎮。這已經不是惠民李莊繩網首次走上奧運舞臺,早在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上,就已經出現了惠民李莊繩網的身影。
三年前,得知自己廠里的繩網要用到北京冬奧會時,濱州強盛體育用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文光十分有底氣,“咱的繩網質量咱了解,再重大的國際賽事也沒有問題。”
奧運會產品標準可想而知,體育繩網產品也是通過了嚴格的測評。有了標準化的廠房,也有了先進的工藝和生產標準,強盛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繩網得到了更多的認可與肯定。“直供奧運會的繩網使用的都是最高標準與頂尖材質,網繩用的是5000S聚乙烯,網邊繩用的是高分子聚乙烯,6mm的網邊繩可以承受重達3200公斤的撞擊力。”張文光說。
據了解,去年上半年,國家體育總局正式發布關于命名、認定2020年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的通知,在13家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中,惠民縣赫然在列,被命名為“惠民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目前,體育繩網產業已成為惠民縣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
在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同樣有山東企業在為冬奧做好服務保障。位于張家口市崇禮區的室內U槽場滑雪館,是全球首個達到國際標準賽事、具備全天候使用條件的室內U槽滑雪場館,也是北京冬奧會滑雪項目的重要訓練和比賽場地;而扎根于青島的澳柯瑪,憑借制冷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和先進技術,中標該場館的制冷、除濕、送新風等系統解決方案。
滑雪運動的訓練、比賽都是在室外場地進行,室內大多只進行低強度恢復和簡單的體能力量訓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室內制冷技術受限。中標室內U槽場滑雪館后,澳柯瑪組織成立智慧冷鏈工程專項推進工作小組,通過反復溝通論證,最終確定采用最新的360°循環立體制冷系統方案,并克服重重困難,提前30天完成建設,并一次性通過驗收。
“通過制冷技術創新,即使在室外溫度為35℃的情況下,場館內也能達到-15℃以下;為了能達到柔性送風,我們還采用了最新的360°循環立體柔性布袋風管,使每個蒸發器的冷風能夠通過布袋均勻柔和地充盈于整個場館空間,同時有效降低了設備的噪音,提升了場館的整體舒適性;工業級變頻轉輪除濕機的應用,確保了送入場內空氣衛生無菌,清爽宜人。”澳柯瑪智慧冷鏈事業部工程技術總監宋萬強介紹。
該場館還可以實現遠程調控。“采用物聯網技術,我們不僅可以監控,還可以遠程對溫、濕度及報警故障各種技術參數實時調節,即時調溫精準至0.01℃。”宋萬強點開手機上的遠程監控系統介紹。
北京冬奧會上,澳柯瑪出品的冷療設備也登上“舞臺”。“我們的冷療設備分為冷療機和便攜式冷療艙兩種。一臺冷療機,大概有普通房車大小,高4米、寬2米、長6米。”澳柯瑪智慧冷療場景項目主管陳健琪介紹,車內分為休息區、控制區、過渡區和冷療區四部分。配備有智能電視、消毒機、沙發、醫療包、冷暖空調等設備,可以同時滿足2-3人的冷療需求,溫度可以達到-110℃。
而便攜式深低溫冷療艙,更是本次冬奧會上澳柯瑪出品的“黑科技”。“艙內采用先進的液氮系統,通過將液氮汽化,3分鐘便可達到設置的深低溫溫度。讓運動員在-80℃至-140℃的艙體內,通過氮蒸汽導致的溫度驟降刺激體內溫度感受器,以此來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系統、神經循環系統和能量供應系統的恢復和運行。”陳健琪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