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劃22類共計303個重點項目
◆到2025年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樣板區
3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四場,介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工作情況。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我省將構建黃河“三段一線”生態環境保護空間布局,努力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
近年來,我省深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兩年多來,沿黃9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改善25%,國控考核斷面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黃河干流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水平,對黃河三角洲濕地累計補水4.21億立方米,整治修復濱海濕地面積4675.63公頃。
數據顯示,我省黃河流域空氣質量與水環境質量持續好轉。今年1-10月,沿黃9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48,同比改善10.2%。在水環境方面,今年1-10月黃河干流及主要支流17個國控監測點位,達到或好于III類水體的比例為88.2%;沿黃9市內的87個國控斷面中,達到或好于III類水體的比例為64.4%,劣Ⅴ類水體全部清零。截至目前,全省2021年新增4000個行政村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已全部完工,500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程也已經全部完工。
今年省生態環境廳編制完成了《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為“十四五”時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明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規劃》謀劃了2025年、2035年我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主要目標,提出了構建黃河‘三段一線’生態環境保護空間布局,即在黃河上段形成以南四湖、東平湖水安全為特色的黃河流域優質水源地和蓄滯洪區,在中段建設以城市生態宜居為特色的省會城市群,在入海段創建以黃河入海口大河三角洲生態保育為特色的國家公園,在黃河沿線構建以河道、岸線和灘區生態建設為特色的綠色生態走廊。”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管言明介紹。
聚焦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我省提出了實施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修復工程、泰山區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東平湖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水污染綜合治理工程、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工程、土壤污染治理工程等六大重點工程,謀劃了22類共計303個重點項目。明確了采取強化組織領導、健全“河海統籌”治理機制、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強生態環境監管、強化環保科技和產業支撐、防范流域環境風險、大力培育生態文化等7大保障措施。
為加強黃河干支流生態保護修復,我省專門制定《加強黃河干支流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方案》《黃河干流(山東段)水質穩定達標及總氮控制專項方案(2021—2023年)》。“其中明確規定,到2023年,沿黃縣(市、區)6037個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整治;到2025年,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樣板區。”省生態環境廳生態保護處處長王清介紹。
下一步我省將印發實施《美麗山東建設規劃綱要(2021—2035年)》,實施新一輪“四減四增”行動計劃,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上馬;制訂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引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和生態環境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