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黃河,在山東入海。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期間,先后深入東營市的黃河入海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黃河原蓄滯洪區居民遷建社區等調研走訪,一路上看生態保護,話現代農業,談灘區遷建,講創新發展,對黨的十九大以來的山東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座談會上,明確要求山東努力“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
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貫徹落實黃河國家戰略一直寄予厚望。2019年9月18日召開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總書記指出,“下游的黃河三角洲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要做好保護工作,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同時要求山東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推動沿黃地區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質量發展。
這一次視察,總書記要求山東“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進一步明確了山東在黃河國家戰略中的責任擔當,為山東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走在前”,意味著山東在謀劃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要具備更為廣闊的流域意識、空間意識、腹地意識,更加自覺把山東發展放在全國大局中來思考和推進,主動在落實黃河國家戰略中“打頭陣”“當先鋒”,積極承擔起為沿黃各省區探出路子、形成經驗、作出示范的歷史重任,更多發揮引領帶動作用。這對山東來講,是信任和肯定,是厚望和重托,也是更高的標準、更高的要求。
圍繞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省委召開全省領導干部會議特別強調,努力“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重要指示要求,深刻領會把握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形勢、需要處理好的幾個重大問題和重點任務,深刻領會把握抓落實的具體要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加快打造生態保護樣板區、長久安瀾示范帶、綠色低碳發展先行區、對外開放新高地、文化“兩創”新標桿,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探索路徑、作出示范。
努力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首要一條,就是必須牢牢把握重要原則,堅持正確發展方向。
相比長江流域來講,黃河一直“體弱多病”,生態本底差,水資源十分短缺,水土流失嚴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弱,沿黃各省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尤為突出。黃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資源短缺,最大的問題是生態脆弱,最大的威脅是洪水,最大的短板是高質量發展不充分,最大的弱項是民生發展不足。
正因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可以說,治理黃河的功利好壞,關系當前、也關系長遠,關系山東、也關系全國的戰略性發展。這也是為什么要強調正確發展方向的重要性。
正確的發展方向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對關系:
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把大保護作為關鍵任務,在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在高質量發展中更好保護黃河生態環境。
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全方位貫徹“四水四定”原則,高度重視水安全風險、極端天氣災害風險,不斷提升應對極端天氣、大洪水的能力,筑牢發展的安全屏障。
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既立足當前,做好防洪減災、水資源保護等當下要緊的重點事項,又著眼長遠,做好東西部聯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打基礎、利長遠的事項。
處理好全局和局部的關系,牢固樹立“一盤棋”意識,牢記“國之大者”,自覺把生態修復工程、產業高質量發展,都放在黃河國家戰略全局來考慮謀劃,既為全局添彩、又為一域增光。
有了正確的發展方向,接下來的關鍵,就是緊密結合山東實際,明確發展重點和主攻方向,聚力抓好重點任務落實。“十四五”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要進一步增強黃河保護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力爭盡快見到新氣象。
要把加強生態保護修復作為首要任務,統籌抓好黃河三角洲、黃河干支流、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優化國土空間保護利用格局。要加強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抓好重點領域、城鎮污水、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要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完善現代化防洪體系,提高災害應急救援能力,加強城市防洪排澇體系建設。要加強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突出水資源剛性約束,嚴格落實“四水四定”,抓好現代水網建設,管住黃河“水袋子”,深入開展節水控水,確保有限的黃河水資源發揮最大效益。要加快綠色低碳發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進數字賦能,培育優良產業生態,有序調整能源結構。要加強陸海聯動開放,提升城市群發展能級,加強沿黃合作,加強交通互聯,形成沿黃達海大通道、大樞紐、大網絡。
大河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非一日之功,我們腳下的路還很長,肩上的擔子還很重。
牢記囑托,咬定目標,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銘記于心,把“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付之于行,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落到實處,以尺寸之功,積千秋之利,我們就一定能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為全面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注入強大活力,提供堅強保障。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任宇波 邵方超 李岳岳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