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家住海口國貿大廈B座的王女士向記者反映,今年6月,一樓一業主將住宅房改成鋪面,出租給他人經營廢品回收店。“每天貨車裝運廢品聲音很吵,而且堆放在店里的廢紙和廢舊塑料制品都屬于易燃物品,一旦發生火災后果不堪設想,我們很多業主為此提心吊膽,總擔心隨時可能有火災發生。”王女士說。
業主:一樓住宅房變身廢品回收店,存在火災隱患和噪聲擾民問題
9月24日上午9時30分,記者來到國貿大廈B座104室,看到門口上方貼著“廢品回收”,一輛貨車正停在門口,一捆捆廢紙和一包包廢舊塑料制品不停被裝上車。記者走進店內看到,靠墻堆放著幾捆廢紙,往里還有兩個房間,都堆放著大量的廢紙、廢舊塑料制品和雜物。
店里一名中年男子自稱是該店負責人。記者問道:“為什么選擇在鬧市區住宅樓里搞廢品收購?很多廢品屬于易燃物品,容易引發火災。”該男子回答:“我辦理了營業執照,每天回收的廢品盡量用貨車運走,平時注意防火,應該不會發生火災。”記者注意到,店內墻上掛著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單位名稱為“海口市綠之城再生資源有限公司”,成立日期為2021年6月21日。
多部門現場調查:該店有營業執照,已責令按照防火安全要求整改
國貿大廈物業管理處負責人陳武介紹,該大廈是1990年入住的老舊小區。近期物業接到不少業主投訴,B座104室開廢品回收店存在安全隱患,還存在噪聲擾民的問題,貨車從早上7時多就開始裝運廢品,有時候晚上10時許還在裝運。
陳武告訴記者,物業曾會同轄區消防、城管、派出所、居委會、商務局、市場監督管理所等多部門開展現場調查,廢品回收店店主出示了營業執照,“該店有營業執照,相關部門現場沒有發現大問題。”
24日,金貿派出所民警韓統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有市民針對該廢品回收店向海口12345熱線投訴后,6個部門參與現場調查。“我作為社區責任民警也參加了,經過現場調查,我和消防部門人員表達了同樣的觀點,認為在鬧市區居民樓內開設廢品回收店不合理,容易引發火災,但該店屬于有照經營,我們只能提醒店主注意防范火災隱患。”
海口市消防救援大隊龍華大隊大隊長陳益峰告訴記者,現在從事廢品回收的發證單位是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布點也不由消防部門決定,國貿大廈B座104室開廢品回收店,在居民樓大量堆放廢紙和廢舊塑料制品等易燃物品,的確存在火災隱患。“8月9日,我們消防人員會同轄區民警現場責令該店按照防火安全要求進行整改。”
房東:合同期滿后將不再續租
24日,記者聯系上國貿大廈B座104室的房東程先生。程先生告訴記者:“當時我不知道他(租客)是租來開廢品回收店的,他說是做再生資源業務,已辦理了營業執照,我才和他簽訂了租房合同。店鋪開張后一些業主陸續投訴,物業、12345熱線、派出所等都來找我,我也很煩惱。”
程先生說,如果他單方終止租房合同,對方會告他合同違約。除非對方存在問題被執法部門依法查處,他才可以退還押金終止合同。“有業主認為我只顧收租金,不考慮小區住戶安全。為了消除大家對我的誤解,一年合同到期后,我將不再續租,收回房子,杜絕安全隱患。”(記者廖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