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汛以來,我國南方地區多地遭遇強降水,一些地區汛情嚴峻;同時,隨著我國即將進入臺風多發季節,做好洪澇地質災害防御和應急搶險救援等工作,既關乎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也事關社會經濟發展大局。 汛期以來發生的災害事件中,不少地方上演了“教科書式撤離”,指揮之有序、速度之迅捷、人員之配合,令觀者不禁點贊。以重慶為例,6月22日,重慶綦江受入汛以來最強降雨影響,出現1998年以來最大洪峰,洶涌而來的洪水一度“圍困”地勢較低的南州小學。重慶市氣象局提前發布暴雨預警,面對暴雨如注、洪水灌入,水位齊腰的緊急情況,南州小學2000余名學生沒有慌亂,大家在老師的有序組織下完成了一場堪稱“教科書式”的撤離。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樣臨危不亂、安全有序“教科書式”的撤離絕非偶然,其背后離不開校園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和日常應急演練。在爭分奪秒的關鍵瞬間,如何正確引導、有序撤離,檢驗著學校安全教育的成效。只有把平時學到的自救常識用于實踐,師生們才能從容不迫地應對突發災害。今年汛期,這類“教科書式”撤離的出現,正是讓安全防范的種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具體例證,也是防災減災安全教育的成果。 今年汛期我國氣候狀況總體偏差,區域性暴雨洪澇重于常年。當前全國防汛救災工作已進入最關鍵階段,既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堅持底線思維、強化風險意識,以更扎實舉措、更有力行動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化部門合作聯動,加強聯合會商、聯合預警、聯合發布,為防汛救災爭取更多提前量;也需要有關部門和單位各司其職,將汛期救災工作當成一次大考,切實做好防災宣傳和應急演練,增強公民的防災減災意識,提高全社會的自救能力。使“心有尺規行不亂,臨危有序保平安”的經驗能夠深入人心、落于行動;讓“教科書式撤離”不止步于校園,讓更多人掌握防災減災、自救救人的知識與技能,把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央廣評論員 孫冰潔)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