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新發地出現聚集性疫情,再次給疫情防控敲響了警鐘。15日,市委常委會暨市委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時強調,要毫不放松常態防,確保疫情不反彈。面對新形勢,南京如何應對?各區作何部署?社區如何不流于形式,實而又實、細而又細抓好常態化防控?日前,本報記者兵分幾路,了解各區及部分社區疫情防控一線的最新動態。
精準施策,確保疫情不反彈
時隔一個多月,浦口區衛健委工作人員馬東隅再次踏進了浦口區委黨校,這里也是浦口區疫情防控指揮部所在地。
6月16日,浦口區召開會議,提出全區要全面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控策略,要求區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要繼續實行實體化辦公,統籌調度,持續保障防疫經費和物資,提升防控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
“當天我們便從幾個重點部門抽調人員到黨校集中辦公。”浦口區衛健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此前,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好轉,只有社區組和涉外指揮部一直留在此處辦公,其他人員回歸原有工作單位,如今,該指揮部便繼續恢復實體化運作,全員到崗。
記者了解到,除了原有的“一辦九組”,疫情防控指揮部此次新設了市場組。“市場組主要由市場監管局人員組成。”浦口區衛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日,市場組開始對全區農貿市場、商超內的生鮮、冷凍食品進行抽檢,并交由衛檢部門查驗封存。
“一直以來,我們指揮部堅持實體化辦公,6月13日,全區再次召開會議,聚焦疫情常態化防控。”秦淮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管金萍說,根據疫情風險等級,秦淮區落實分級防控措施,實施精準防控,同時發揮醫療機構疾病監測報告作用,及早發現可疑病例,對重點人群“應檢盡檢”,對其他人群實施“愿檢盡檢”。
鼓樓區也快速響應、立即行動、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堅持抓實滾動排查,加強社區日間和夜間卡口的優化,對轄區餐飲單位、水產經營戶、超市、農貿市場進行食品安全專項檢查。
常態化防控,小區登記測溫不松懈
昨日,記者來到秦淮區西華東村社區瑞金路1-58號小區門口,物業管理人員正在叮囑進出居民戴好口罩,并測量體溫。
社區書記劉丹表示,外來人員進入小區要填寫進出登記表,同時還要出示蘇康碼和行程碼。一旦去過中高風險地區,與確診病例及其相關病例行程軌跡有交集,或者出現發熱、咳嗽等不適癥狀等情況,則要進行14天的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并進行核酸檢測。
與之相隔四公里,是玄武區玄武門街道公教一村社區所在地。作為典型的老舊小區,記者了解到,當前,有物業的小區均由物業加強了對進出人員管控。另有4個無物業小區,此前常態化設立有疫情防控卡點,目前已陸續恢復測溫,加強對外來返寧的人、車管理。“為了壯大力量,我們還積極發動樓棟長、黨員志愿者、居民骨干等,配合網格員深入小區進行人員摸排。”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堯順佳園一期、二期兩個小區位于棲霞區堯化街道,此前,為方便市民出行,疫情以來一直封閉的一期小區北門和二期小區南門,終于在6月3日重新開放使用。“沒想到,剛開了十幾天,形勢又嚴峻起來,但好在我們的防疫力度一直未減。”王子樓社區的林新宇告訴記者,社區對18名工作人員進行了排班,一個班3個人,6個班次一輪,同時安排了志愿者和物業共同值守巡查,堅持檢測體溫和對外來人口的信息登記工作。
人防+技防,做好社區常態化防控
臂戴防控紅袖標、身穿志愿紅馬甲、手持測溫槍,雖是一頭銀發,但個個精神抖擻。近日,來自建鄴區雙閘街道江灣社區五色光志愿者團隊的“銀發志愿者”們再次當起社區抗疫一線的“排頭兵”。
“在疫情防控前期,這些志愿者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如今他們‘有召即回’,再為防疫貢獻力量。”江灣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社區還成立了應急響應、輿論引導、鄰里守望、心理援助等疫情防控志愿服務板塊,建立值守小組、衛生消毒消殺小組、巡邏值守小組,分片負責、責任到人,凝聚社區黨員、居民骨干、社區民警、物業等力量,建立全民參與的社區群防群治工作格局。
采訪過程中,不少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勸戴口罩成了當前社區防控的重點工作。“以前大家都很自覺,但隨著天氣炎熱,不戴口罩的人越來越多了,我們都會多加提醒。”文體社區主任高李秀介紹,為防止疫情反彈,社區加強了宣傳,提醒居民不可掉以輕心,仍要注意防護。
疫情防控是一場持久戰,除了人員,“硬核”技術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在棲霞區馬群街道向上社區,“人臉識別”智能門禁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立下大功”。據了解,為了提升社區安全指數,社區在2月份技防設施改造時加裝了該門禁系統,轄區內四個小區各自封閉,只保留一個出口安裝該系統,所有居民刷臉進門,識別準確率高達95%。
如何識別業主與外來人員呢?對此,社區工作人員邀請記者親自“打卡體驗”。當站在門口,顯示屏上出現記者面部,隨后門禁系統便發出了“歡迎”的語音。“秘密就在這里,當業主進入小區,門禁系統會說‘您好’,而如果是外來人員,則是‘歡迎’,如此一來,就可以方便物業人員快速識別來者身份,實現對來寧返寧人員的效率化管理。”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