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垃圾分類制度,既是民生關鍵小事,又是經濟社會發展大事。
根據《佛山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下稱“方案”),佛山力爭通過生活垃圾分類“五年行動”,在2024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為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爭當全省地級市高質量發展領頭羊作出積極貢獻。
佛山開展垃圾分類如何管理?分類工作怎么開展?市民如何養成垃圾分類習慣?昨日,佛山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下稱“市城管執法局”)對方案中市民關切的焦點問題進行解讀。
佛山計劃全面推進公共機構垃圾分類工作,確保今年年底實現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同時在禪城、南海、順德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在高明、三水建成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社區。
焦點1:垃圾四分法管行業管垃圾分類
根據方案,我市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類,與國家、省的要求保持一致。
管理方面,生活垃圾分類實行分類管理責任人制度。其中,住宅小區、街巷等實行物業管理的,由物業管理單位負責,沒有物業管理的則由居委會負責。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提出佛山要建立各行業協同并進、齊抓共管的垃圾分類管理體系,這也是佛山方案中的特色內容。
“垃圾分類單靠某個部門單打獨斗遠遠不夠,需要各個部門齊抓共管。”市城管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佛山在垃圾分類管理上借鑒了上海、深圳等城市先進經驗做法,突出“管行業管垃圾分類”。例如,在推進公共機構垃圾分類全覆蓋過程中,佛山交通運輸部門要統籌推進職責范圍內各交通場站的垃圾分類工作。
焦點2:投放到處理全程分類閉環銜接
市委書記魯毅在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進會上提到,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經過分類處理不僅可以助力污染防治,還可以成為新的城市資源。
在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甚至變廢為寶的背后,佛山將嚴格落實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全程分類閉環銜接。
方案提到,每個鎮(街道)配備相應的生活垃圾分類專職督導員,每個社區應配備相應的生活垃圾分類專管員,建設簡便易行的分類投放體系。在收集和運輸體系完善的同時,方案結合佛山市的實際情況,明確廚余垃圾采用直收直運模式、有害垃圾采用預約回收的方式進行收運。
促進源頭減量工作上,方案根據佛山有關部門職能進行細化,包括建立和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開展過度包裝專項治理、“限塑令”專項整治、光盤行動、推行凈菜上市等。
焦點3:立法促落實建垃圾分類長效機制
垃圾分類是新時尚。如何促進這項工作落地推進、合乎預期目標,上海等垃圾分類先行城市紛紛通過法律法規為推行垃圾分類工作提供法治保障。
方案明確提出,佛山垃圾分類的立法工作勢在必行,從而推動我市形成規范化、制度化、能落地、見實效的生活垃圾分類長效機制。今年我市將著手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立法的前期工作。
同時,佛山還將推出一系列政策支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落實生活垃圾分類經費保障。實施低價值可回收物補貼政策、有害垃圾集中收集處置支持政策等激勵政策,市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可享福利。
焦點4:入戶巧宣傳讓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生活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并非一蹴而就。方案要求,廣泛宣傳發動,依托社區黨員、志愿者、衛生監督員、物業管理員等,深入開展入戶宣傳。
根據方案,佛山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由公共機構率先示范,同時推動示范社區建設,逐步推進樓道撤桶,引導新建樓盤樓道不設桶,推行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模式。
垃圾分類從娃娃抓起。我市將深入開展垃圾分類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等活動,由孩子們帶動家庭做好垃圾分類。青年志愿者隊伍以及工、青、婦等組織也將對垃圾分類在全社會的廣泛推廣起到積極作用。
焦點5:分步全覆蓋2024年提前完成省目標
根據方案,在2020年~2024年“五年行動”期間,佛山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將迎來3個主要節點。
今年,佛山將實現全市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禪城區、南海區、順德區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高明區、三水區建成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社區。
至2022年,禪城區、南海區、順德區將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高明區、三水區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
至2024年,全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城鄉一體化系統,比廣東省提出的2025年目標提前1年完成。
垃圾分類佛山底氣何在?全市垃圾分類試點工作開展七年,已形成可供推廣做法
國內部分城市在2019年陸續實行垃圾分類制度,讓垃圾分類大“火”了一把。實際上,早在2013年,佛山就試點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動了一批機關、學校、社區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并在2018年全面促進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理。
如今,通過加強宣傳引導,培養群眾定時定點、精準分類投放的好習慣,佛山一些公共機構、社區和農村逐步形成生活垃圾分類氛圍。
生活垃圾分類“里水模式”、順德“示范村”以及禪城機關單位開展垃圾分類工作,更為佛山在今年實現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和建成示范片區提供了成功經驗。
先行先試 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已開展七年
早在2013年,佛山就試點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此后,借鑒國內先進城市經驗做法,佛山城管執法部門在2018年印發《關于推進城鄉生活垃圾分流分類減量的實施意見》,按照“大分流、細分類”模式全面促進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理,更從2019年開始對各區納入城市管理考評。
在方案和機制的引導下,各區結合實際積極實踐。
其中,禪城區制定了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建設方案,并已在市機關大院、政協大院等單位逐步推進。南海區則制定了《生活垃圾源頭細分類工作實施細則》《資源再生處置場建設補貼辦法》《城市社區、物業小區源頭細分類試點激勵補貼辦法》等,在全區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217個,并形成了南海生活垃圾分類“里水模式”。在順德區,《創建國家第一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工作實施方案》制定,還在北滘鎮黃龍村、陳村鎮仙涌村等6個村創建“示范村”。高明、三水區也結合實際開展了垃圾分類試點工作。
軟硬兼施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后,末端處理也是重要環節。近年來,佛山加大末端設施建設,為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打下基礎。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運營4處生活垃圾處理場(廠),總處理能力為11300噸/日,焚燒發電處理能力占比超6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2021年,全市生活垃圾將基本實現焚燒發電處理。
廚余垃圾處理方面,佛山以“集中+分散”相結合方式推進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南海、順德、高明、三水區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已正常運行,待禪城區廚余垃圾集中式處理項目建成后,預計今年6月底全市廚余垃圾處理能力將超1000噸/日。
精準落地 一年200場次教育宣講進校園
不論在教室還是辦公室、會議室,禪城區張槎中心小學在垃圾分類工作上都花了不少心思。除了在師生每天投放垃圾的主要場所配置統一分類垃圾桶外,還對垃圾收集點進行美化改造,提醒師生要做好垃圾分類投放。
“教育一個孩子、改變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這一理念如今成為全社會共識。
2014年以來,佛山城管執法部門聯合教育部門策劃開展“美麗佛山是我家、垃圾分類我踐行”實踐征文、“垃圾分類知識進校園”志愿宣講、“垃圾分類,紅領巾在行動”等宣傳活動,覆蓋全市超百所中小學校。專業環保講師更走進幼兒園、學校,通過知識講解、互動問答、觀看環保視頻等生動形象的方式,向學生傳授垃圾分類知識,培養垃圾分類習慣。數據顯示,2019年佛山開展約200場次進校園宣講活動,約3萬名學生接受了生活垃圾分類教育。
此外,市城管執法局帶頭打造機關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單位,制定局機關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管理制度、操作規范,按工作崗位類別分別制定工作手冊,以及做好配套宣傳、培訓工作,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做法。市、區城管部門利用每年的城管戶外宣傳日活動,將垃圾分類作為重點宣傳項目,通過媒體報道擴大宣傳面,提升市民垃圾分類的意識。
記者岑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