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徐漢雄
3月底以來,四川成都多位市民在當地問政等平臺反映情況稱,自己所在小區附近的綠地以及當地花費重金打造的“環城綠道”拆除了綠化植物,種上了小麥、玉米等農作物,“修好的綠地景觀花費了不少錢,用都沒用幾天就拆了,完全是浪費公帑。”(成都多處“拆綠還耕”:網紅綠道邊種上10萬畝農作物)
上游新聞記者從多個部門獲悉,相關市民反映的“拆綠還耕”現象確實存在,但均屬于按照政策要求推動復耕,不存在違規之處。
(資料圖片)
相關人士稱,涉及整改項目的土地,并不涉及土地性質改變的問題,“從一開始都是耕地,復耕復墾里面的復字就是恢復的意思,并不涉及土地性質的改變。”除了繞城綠道,成都城區內多地也在推動“復耕復產”工作。
也就是說,這些“拆綠還耕”并沒有錯,是正常的復耕行為,要說有錯,就是耕地原本就不該被“綠化”了。
成都環城生態區范圍內的基本農田保護界樁(圖源:上游新聞)
“中國14億人口,每天一張嘴,就要消耗70萬噸糧、9.8萬噸油、192萬噸菜和23萬噸肉。要滿足如此龐大的消費需求,每年的糧棉油糖菜播種面積大概穩定在23億-24億畝,如果按1.3的復種指數倒推計算,耕地必須保持在18億畝。”這是2022年3月,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全國兩會“部長通道”給出的推演,以此說明18億畝耕地是“底線”。
18億畝耕地少不得,不能少,因為事關大家的吃飯問題。現實情況是,雖然這個底線是守住了,全國耕地達19.18億畝,但10年間耕地地類減少了1.13億畝,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的底線已退無可退,推動復耕是應有之義。
以成都市所在的四川成都平原來說,這里一向被稱為“天府糧倉”,但“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問題一度嚴峻。2021年公布的第三次國土調查數據顯示,與“二調”數據相比,成都平原耕地面積10年時間減少了40%。面對嚴峻形勢,四川重拳出擊,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勢頭。四川省國土資源系統的相關人士表示,堅守耕地底線是當前自然資源系統內一項重大工作,目前各地對于已經建成的公共設施進行“糾偏”拆除,是保護耕地工作的具體執行。
在這個背景下,成都“環城綠道”拆除綠化植物,推動復耕,也就是形勢使然,守住耕地底線的應有之義。“糾偏”沒有錯,群眾要問的是,耕地上的公共設施當初是怎么建上去的?當初是誰將耕地變成了綠化景觀的?群眾更擔心的是,復耕別又是一陣風,昨天是“耕地變綠地”,今天是“綠地變回耕地”,明天別又搞成耕地再變綠地,如此來回折騰造成的浪費,才更令人心驚心疼。
從網絡上也可以看到,群眾對推動復耕并沒有意見,但對一些不切實際的“復耕” 則難以理解。諸如,原本種植茭白苗的田被清理,只能種水稻,有的將魚塘填了復耕,有的到缺乏水源的坡地上搞“高標準農田”建設。有網友總結道,有的地方是“良田上建房,山上種水稻”。
群眾反感的是這種形式主義,因瞎折騰造成的無謂浪費。守住耕地底線,重在守住不亂折騰的底線,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綠則綠,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才是真正對耕地負責,對民生負責。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