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合自:財新網
4月3日公布的3月財新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錄得50.0,較2月下降1.6個百分點,落在榮枯線上,顯示制造業經濟活動總體與上月持平,回暖勢頭放緩。
這一走勢與國家統計局制造業PMI一致。統計局近日公布的3月制造業PMI回落0.7個百分點至51.9,連續三個月位于擴張區間。
【資料圖】
分項數據顯示,制造業供需修復速度減慢,3月制造業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在擴張區間回落,僅略高于榮枯線。部分受訪企業反映受益于疫情防控放開,客戶需求和數量均有改善,但也有企業表示銷售相對疲弱,尤其是海外訂單。分品類來看,消費品銷售增長,中間品和投資品銷售下降。此外,主要受外需不振拖累,新出口訂單指數重回收縮區間。
就業情況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善,3月制造業就業指數再度降至臨界點以下。據調查,用工量下降主要是因為人員自愿離職后崗位空缺沒有得到填補,以及企業削減成本。同時,積壓工作量指數在擴張區間小幅下行,產能壓力相對溫和。
3月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落在臨界點上,意味著在連續五個月上漲后,當月制造業成本環比維持不變。需求不振限制企業定價能力,當月出廠價格指數小幅降至收縮區間,其中消費品價格降幅大于中間品和投資品價格漲幅。
制造業供應鏈延續了2月的修復趨勢,3月供應商供貨時間指數繼續位于擴張區間,但較上月略有回落。
制造業企業主仍對未來生產經營充滿信心,3月信心指數較2月的近兩年高點有所回落,但仍高于長期均值。企業普遍預計,未來一年將恢復更正常的運營狀態。市場需求改善、客戶數量增加、新產品開發等因素,支撐了業界的增長預測。
產量和新訂單增速減弱
新訂單總量增速減弱,月內僅略有增長。雖然不少廠商反映最近疫情防控放開,客戶需求和數量皆有改善,但也有企業表示銷售相對疲弱,尤其是海外訂單。新接出口業務量在 3 月份重陷收縮,惟收縮率整體仍算溫和。
制造業用工在2月份曾出現增長,3月則輕微收縮。據調查樣本企業反映,用工量下降,普遍是因為人員自愿離職后沒有填補空缺,以及企業致力削減成本。另一方面,整個行業產能壓力仍然相對溫和,積壓工作量增速輕微,低于上月。
3月份,制造商采購活動連續兩月小幅擴張,企業表示原因是新業務量持續增長,以及產量上升。不過,由于采購成本高,一定程度上導致企業增加動用原有庫存,生產資料庫存量因此進一步下降。月內成品庫存也有輕微下降。
3月份,隨著新冠防范措施的放開,供應商產能和庫存改善,支撐供應鏈表現進一步好轉。當月供貨速度改善率雖然輕微,但已是 2018 年后僅有的第三次改善記錄。
投入成本在3月份保持穩定不變,終止了此前持續5個月的上揚趨勢。據調查樣本企業反映,部分原料成本下降 (普遍是因為供應增加) ,有助抵消其他費用的上漲。另一方面,制造業平均銷售價格輕微下降,許多廠商提到為保競爭力而使整體定價力受限。
對于未來一年的產量預期,中國制造商保持高度樂觀,認為會比當前水平有提高。市場需求改善,客戶數量增加,新產品開發等預期因素支撐了業界的增長預測。
王喆:制造業修復速度放緩,就業再度收縮
財新智庫高級經濟學家王喆表示,3月財新中國制造業PMI相關數據顯示經濟快速復蘇勢頭有減弱跡象,反映出疫情期間積壓需求短期釋放后經濟恢復基礎不牢固的現實。展望未來,經濟增長仍依賴內需的提振,特別是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唯有千方百計夯實就業基礎、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市場預期,方能落實中央提出的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既定目標。
隨著疫情防控較快平穩轉段、節后復工穩步推進和前期穩增長政策逐漸顯效,2023年前兩個月,中國主要經濟增長數據較2022年末明顯改善,三駕馬車的表現均好于預期。不過,拆解復蘇動能可以發現,復蘇更多由前期積壓需求釋放和政策驅動,內生增長動能仍然偏弱。
3月通常是春節后的開工旺季,PMI往往季節性回升,但2023年兩個制造業PMI均有回落,顯示隨著疫情期間積壓的需求逐漸消耗,制造業修復速度放緩,內生動能仍待夯實。市場普遍認為,雖然低基數將推高二季度經濟數據同比表現,但經濟環比修復最快的階段或已過去。鑒于兩個新出口訂單指數回落幅度均大于新訂單指數,且絕對值更低,未來制造業將更多由國內需求主導。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目標設定為5%左右,這一目標相對謹慎,顯示2023年更多是恢復性增長而非刺激性增長。新一任政府履職后,提高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減征小微企業所得稅、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等優化完善稅費支持政策陸續出臺,并多次向市場傳遞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吃改革飯、走開放路”的信號。未來經濟復蘇的節奏將取決于企業和居民部門信心的修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