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春紅
喚醒孤獨的心靈,溫暖每個“星星”家庭。4月2日上午,青島婦女兒童醫院和兒童孤獨癥國際醫教中心聯合青島市多家三甲醫院在兒童孤獨癥國際醫教中心舉辦義診活動,解決自閉癥診斷難、治療難、康復難等問題,幫助自閉癥家長制定符合孩子自身體質特點的治療方案。咨詢問診、現場答疑、干預指導……活動現場十分熱鬧。除此之外,兒童孤獨癥國際醫教中心還聯合志榮中學開展“我們都一樣”主題活動,積極干預化解“星星”兒童的孤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語言遲緩需要警惕
義診現場專家答疑
吳小小2歲了還不會說話,發音很含糊,只會發出一些簡單的“媽媽爸爸”的音;他也很少主動表達要求,即使他想要什么東西,也不會和媽媽爸爸說;平時也很“挑食”,不好好吃飯,吃東西很“細”。吳小小的家長十分著急,認為孩子可能是語言發育遲緩,便帶他到語言的方向去問診。然而經過診斷發現吳小小可能有孤獨癥傾向,之后在半年后的復診時,被確診為孤獨癥普及障礙。今年,吳小小4歲了,已經在兒童孤獨癥國際醫教中心接受了近2年的干預治療,現在他說話越來越清楚,現在發音也逐漸標準,還可以和父母主動表達出內心的想法。現在的吳小小也成為了幼兒園的一名小朋友。
2023年4月2日,是第十六個世界孤獨癥日。上午8點至11點,青島婦女兒童醫院和兒童孤獨癥國際醫教中心聯合青島市多家三甲醫院在兒童孤獨癥國際醫教中心舉辦義診活動,解決自閉癥診斷難、治療難、康復難等問題,幫助自閉癥家長制定符合孩子自身體質特點的治療方案,幫助自閉癥孩子通過有效的治療盡快融入社會。參加義診的有青島婦女兒童醫院兒保科主任張風華、心理科副主任醫師鄒華、資深語言治療師史曉萌,特邀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劉艷琳、沈娜娜,阜外醫院劉野,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周青,青島中醫醫院顏亞博共同坐診。同時,兒童孤獨癥醫教中心作為青島婦女兒童醫院“醫教融合”協作單位,推進醫療、家庭養育、機構干預三方結合,也特別安排資深干預老師到現場為家長做干預指導。
活動現場人來人往,十分熱鬧,每個專家面前都有正在咨詢的家長,還有許多家長在排隊等待。在現場,記者了解到,大部分家長都是帶著孩子過來問診的,有的家長來咨詢孩子是否患有自閉癥,有的家長是借此機會帶孩子過來復診。
孤獨癥的核心障礙是語言障礙,許多患有孤獨癥的孩子早期有語言發育遲緩的表現。當天,義診現場也有許多語言方面的專家,參加本次義診的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鄒華表示,義診的主題主要著重于語言健康部分,許多來問診的家長多關注孩子的語言問題,有的孩子不會說話,有的孩子發音不清楚,有的孩子語言表達的內容比較少,有的孩子是經過干預治療不太理想,過來咨詢的家長都比較著急。
早篩查早干預
培養規則感和意識感
每個“星星”都與眾不同。孤獨癥是一個終身障礙,患有孤獨癥的孩子一出生就有中、輕、重度之分,有一些特別重度的可能終身都是需要人照顧的,針對不同的“星星”也會有不同的治療干預手段。
4歲的于柔柔不喜歡和人說話,在幼兒園里容易和小朋友產生爭執,規則也意識比較差,上課時,別的小朋友都在安靜坐著時他會突然站起來,走到一旁去,干自己的事情,甚至還會出現打人等攻擊性行為。經診斷,發現于柔柔有孤獨癥普及障礙。于是父母便帶于柔柔到兒童孤獨癥醫教中心做干預,加入了兒童孤獨癥國際醫教中心的幼小銜接班。這是專門不能去幼兒園和不能正常進入小學的孩子學習的班級。一個班有8個孩子,2個老師,一個上課的老師,一個輔助的老師,每周末上課。經過一年多的訓練,于柔柔現在已經能夠做到在上課時認真做在座位上不亂走。
牟佳祺表示:“有些孩子在普通幼兒園里老師可能關注不到,孩子自己又跟不上,但是在這個班級里“小影子老師”會提供一個社會參照,會提醒孩子一下,該干什么了,幫助這些孩子從仿真的小環境去做社會融合活動。”兒童孤獨癥國際醫教中心負責人牟佳琪說,“這種特教孩子會讓他們上銜接班,就比正常的要學的東西要簡單,但是讓他們有規則感,有意識感知道我要去干什么,然后上完了這個之后,我們去年的這批幼小銜接的小朋友現在在學校里表現都不錯。”
對于有孤獨癥的孩子來說,越早發現,越早干預,效果越好。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兒童發育與行為科主任張風華表示,孩子出生3個月后,進行健康查體的時候同時可以進行孤獨癥的篩查。張風華建議,家長要及時帶孩子定期到社區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進行孤獨癥的早期篩查。
“我們都一樣”
接納“不同的”他們
在4月2日世界孤獨癥日這一天,兒童孤獨癥國際醫教中心迎來了青島市智榮小學的小小志愿者們,與醫教中心的星寶們共同開展了“我們都一樣”公益融合活動。醫教中心的老師為智榮公益團隊的孩子們系統解讀了孤獨癥兒童的“與眾不同”,還原了孤獨癥兒童的真實世界,讓他們特殊的表達方式能被看到和理解。小志愿者們以同伴的身份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和孩子們一起合作完成各項課堂任務,一樣的笑臉,一樣的歡樂,孩子們彼此體會著友情的力量。
“盡管孩子們從未接觸過,甚至從未聽說過孤獨癥,但我們仍然希望從當下做起,從孩子開始,沉下這個愛心的錨,讓譜系孩子的未來擁有更多的希望。我們主張對譜系孩子要接納,最好的接納便是‘順其自然’。就像相熟的朋友在一起,沒有刻意的關注與遷就,當他們出現夸張的行為,不是側目而視,而是給一個友善的微笑,這便是‘接納’最好的狀態,請把每一個孤獨癥兒童當做你身邊的朋友就好。”牟佳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