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一流大學的分布格局,開始松動。
【資料圖】
01
央企外遷之后,雙一流大學也動了。
據(jù)河北新聞聯(lián)播、長城網(wǎng)等報道,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業(yè)大學四所在京高校將疏解到河北省雄安新區(qū),預計2025年秋季對外招生,2035年全部搬遷完畢。
這意味著,雄安新區(qū)即將迎來第一批雙一流大學,河北也將告別沒有雙一流大學本部的歷史。
此前,中國星網(wǎng)、中國中化、中國華能、中國礦產(chǎn)資源集團4家央企總部先后落戶雄安新區(qū),讓河北成了僅次于京滬粵之外的第四大央企總部所在地。
這一次的部屬高校外遷,與央企總部搬離一樣,不是在形式上建個分部/分校那么簡單,而是以整體搬遷為目標,最終從北京扎根到雄安新區(qū)。
與前些年流行的跨省異地辦學不同,這一次是實實在在的外遷;不是市場驅動的高校自主行為,而是基于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和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頂層設計。
更關鍵的是,無論央企總部還是部屬高校外遷,都非一次性行動,而是剛剛拉開大幕。
此前,官方表示,在京部委所屬高校、醫(yī)院和央企總部分期分批向雄安疏解。
北京十四五規(guī)劃也提出,支持部分中央在京行政事業(yè)單位、總部企業(yè)、高等學校等向雄安新區(qū)有序轉移。
這意味著,未來還將有更多央企總部、大學、醫(yī)院乃至行政部門,以及眾多的央企二三級子公司落戶。
雄安新區(qū),有望成為河北乃至北方又一新的增長極。
02
高校外遷,受益的或將是整個河北。
作為首批外遷的在京高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業(yè)大學,不只是部屬高校,還都是雙一流大學。
根據(jù)最新發(fā)布的軟科2023中國大學排行榜,4所部屬高校全國躋身TOP100,北科大、北交大更是進入TOP50。
與之對比,位列河北高校第一梯隊的燕山大學、河北工業(yè)大學,排名分別是94位、106位。
如果這些高校最終全部搬遷到雄安新區(qū),那么河北不僅將正式告別沒有“雙一流大學”本部的歷史,而且還有望成為雙一流高校最多的省份之一。
畢竟,作為“山河四省”的一員,河北經(jīng)濟實力并不弱、人口規(guī)模也不小,但高等教育卻是一直是“心頭痛”。
根據(jù)教育部數(shù)據(jù),河北共有124所普通高校,其中包括60所本科高校、64所專科院校,本科高校數(shù)量位居全國第7。
雖然總量眾多,但河北高校普遍實力位于中下游,不僅缺乏頂尖高校,而且唯一的1所雙一流大學——河北工業(yè)大學,還坐落在隔壁的天津市。
這背后,是天津與河北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糾葛。河北省會曾經(jīng)歷經(jīng)11次變遷,天津曾經(jīng)多次作為河北省會而存在。
當1960年代天津恢復為直轄市,河北省會從天津遷往保定再轉往石家莊之際,這些高校并未隨之遷移,而是留在了天津。
所以,如今河北工業(yè)大學雖然地處天津,但卻由河北、天津和教育部共建;同時,超過70%的招生名額都向河北傾斜。
同時,這幾年,河北工業(yè)大學與石家莊來往密切,在省會建了多個研究院,一度被認為回歸河北的重要信號。
然而,直到今天,河北工業(yè)大學無論本部還是主要學院仍舊設在天津,而華北電力大學、東北大學等雙一流大學在河北也建有分校,但都不是本部。
所以,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高校的遷移,或將真正改變這一局面。
無論招生指標會否向河北傾斜,數(shù)十萬大學生的到來,勢必為河北的高質量發(fā)展,積蓄更大能量。
03
全國高校的區(qū)域格局,已經(jīng)有很多年沒有調整了。
在中國高校的城市矩陣中,北京、上海、南京作為第一梯隊;
武漢、廣州、成都、西安作為第二梯隊;
天津、長沙、杭州、哈爾濱、合肥等齊頭并進的格局,可謂存在已久。
這與雙一流高校的分布相互對照:
北京(34所)、上海(15所)、南京(13所)、廣州(7所)、武漢(7所)、成都(7所)、西安(7所)、天津(5所)、長沙(4所)、哈爾濱(4所)、合肥(3所)。
這一局面的形成,是歷史上幾次高校大調整帶來的結果。
第一次是1950年代的院系大調整,部分大學院系被撤并,一眾新的工科院校誕生,傳統(tǒng)大區(qū)中心成了最大受益者。
第二次是三線建設時期,基于備戰(zhàn)和均衡發(fā)展的需求,大量高校、科研單位、工廠向中西部地區(qū)遷移,這一時期,成都、重慶、西安等西部中心城市成了受益者。
第三次是京校外遷。1969-1970年,基于當時特殊形勢,包括中科大在內的13所在京高校外遷到安徽、陜西、河北、湖北、河南等地。
改革開放之后,這些高校中,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等5所高校回到北京原址辦學;
中國礦大、地大、石油大學、華北電力等選擇兩地辦學,如中國地質大學分列北京、武漢兩校,中國礦業(yè)大學分列北京、徐州兩校。
還有4所高校留在了地方,包括扎根合肥的中科大、武漢的武漢理工、西安的西安理工、鄭州的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經(jīng)過這三輪大的調整,我國一流大學的區(qū)域格局基本固定,雖然后來不乏新的高校成立,但都未能真正形成改變的力量。
04
如今,一些新的變化正在發(fā)生。
近年來,隨著城市經(jīng)濟格局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東部經(jīng)濟強市,開始拼命建大學,或從零起步,或引進知名大學的分校,試圖改變這一格局。
深圳、蘇州是其中的佼佼者。借助強大的財政實力和產(chǎn)業(yè)競爭力,兩地吸引了一大批985高校跨省辦學,哈工大深圳校區(qū)的錄取分數(shù),甚至超過了位于黑龍江的本部。
然而,隨著“禁止跨省異地辦學”的禁令下達,這條路子也逐漸走不通了。
之所以從嚴,原因是高校跨省開辦分校,最大受益者往往都是沿海發(fā)達城市,中西部地區(qū)面臨人才流失的困境,更不利于教育均衡。
不過,雖然跨省異地辦學被叫停,但仍留了兩個出口。
一個是基于粵港澳大灣區(qū)融合發(fā)展的考慮,鼓勵港澳高校在珠三角開設分校。
港澳高校綜合實力穩(wěn)居世界前列。根據(jù)QS2023大學排名,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6所高校躋身世界前100。
這些高校,都不乏在珠三角建設分校的考慮。
目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已正式開始招生,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的內地分校也在有序推進中。
另一個是在京部屬高校向雄安遷移。
北京科技大學等4所部屬高校選址的塵埃落定,標志著新一輪京校外遷的開局。
與幾十年前的13所京校外遷落到各地不同的是,這一次主要布局在于雄安新區(qū),但遷移來的資源,無論是央企總部、高校還是其他機構,最終必然惠及整個河北省。
這是河北的機遇,也是京津冀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