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訊)據丹麥《貝林時報》當地時間29日報道,丹麥能源署當天表示,此前在“北溪-2”天然氣管道附近發現的不明物體系海上浮標,不會構成安全風險。該浮標現已被移交給丹麥情報部門。
據悉,丹麥海軍當地時間28日在 “北溪-2”股份公司代表的監督下,從73米深的海底將該物體打撈上來。丹麥能源署在一份簡短的聲明中寫道:“調查表明,該物體是一個空的海上煙霧浮標,用于視覺標記。該物體并不構成安全風險。”
報道稱,煙霧浮標形似手榴彈,可在海上噴出橙紅色煙霧。這能幫助落水人員發出信號,爭取救援等。丹麥國防部在一份給《貝林時報》的電子郵件中透露,該物體現已被移交給丹麥國防情報局做進一步調查。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丹麥《貝林時報》報道截圖
被打撈上來的浮標。圖片來源:丹麥能源署
丹麥早前檢查“北溪-2”剩余最后一條完整管道時,發現了這個高約40厘米、直徑約10厘米的圓柱形物體。為進一步弄清其性質,丹麥當局其后邀請“北溪-2”管道運營商一同參與打撈行動。塔斯社當時的報道提到,在距離爆炸現場約30公里處,俄羅斯專家發現了一個圓柱狀物體。俄專家推測,這可能是接收信號的天線,用于引爆可能埋設在管道下方的爆炸裝置。
去年9月底,由俄羅斯經波羅的海向德國等歐洲國家輸送天然氣的“北溪-1”和“北溪-2”管道發生爆炸泄漏,各方普遍認為這一事件系“蓄意破壞”。在丹麥境內的泄漏點位于東部博恩霍爾姆島附近,《貝林時報》29日援引博恩霍爾姆電視二臺報道稱,煙霧浮標經常被沖到博恩霍爾姆島的海岸上。
丹麥、瑞典和德國正分別開始對此進行獨立調查。俄羅斯方面曾多次呼吁共同調查,但遭西方國家拒絕。今年2月8日,美國知名調查記者西摩·赫什在其個人網站發布調查報道,指“北溪”天然氣管道系由美國和挪威軍方在拜登的授意下策劃炸毀,但西方政府和媒體卻對此保持“詭異的沉默”。
在這一重磅爆料后近一個月,美國《紐約時報》和多家德國媒體本月7日同時援引不同消息人士放出新料,前者指認幕后黑手為“親烏”團體,后者亦聲稱“線索指向烏克蘭”。烏克蘭總統辦公室顧問波多利亞克否認烏克蘭與北溪管道事故有關,克里姆林宮則回應說,美德媒體的最新報道是在“協同釋放假消息”,企圖把公眾視線從真正的襲擊元兇身上轉移。
就在丹麥公布此次調查結果前,聯合國安理會當地時間27日未通過一項由俄羅斯提交的、推動聯合國對“北溪”管道爆炸事件開展國際調查的決議草案。俄羅斯、中國和巴西投票贊成,其他安理會成員棄權,該草案未能獲得批準所需的9票。
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28日回應稱,俄方對聯合國安理會未通過有關決議草案表示遺憾。他強調,俄方將繼續為各方參與客觀調查努力。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也對投票結果表達了失望。她指出,由于西方代表以保護國家安全利益為借口阻撓調查,國際社會錯過了機會,沒有及時發出明確信號以表明“類似襲擊不可接受”,將導致全球能源基礎設施安全處于直接威脅之下。
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27日出席聯合國安理會會議時強調,安理會成員雖未就授權開展國際調查達成一致,但各方都支持查明真相,早日將肇事者繩之以法。中方期待開展國別調查的國家增強緊迫感,及時、定期向安理會報告調查進展,盡早查明并公布調查結果。安理會有責任繼續對爆炸事件保持關注,包括定期舉行通報、采取必要的進一步行動等,切實肩負起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責任。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