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3月25日訊(編輯 劉越)2022年,最火的藥物之一是連花清瘟,其背后的以嶺藥業去年全年股價累計最大漲幅186%。但是,隨著全球疫情形勢趨緩,連花清瘟走下“神壇”,公司股價自2022年12月歷史高點迄今幾乎腰斬,且一蹶不振,不見起色。
以嶺藥業從石家莊走出來,而石家莊也是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的供應主力,在去年官方開出的涉及100多種藥物的“囤藥名單”上,半數以上都能在石家莊的生產線上找到。但告別抗疫“藥都”光環,以嶺藥業盛極而衰的發展歷程也像極了這座老牌城市醫藥產業的縮影。
被辜負的愿景:石家莊昔日榮光不再 “藥都”之謀落空
(相關資料圖)
“傍晚6點下班,換掉藥廠的衣裳……”正如歌中所唱,對于很多老石家莊人而言,彌漫的藥味兒是一生的記憶,石家莊與藥廠血脈相連。2000年,石家莊全市醫藥工業總產值129.1億元,利稅10.16億元,產值規模僅次于上海,位列全國第二。同年,石家莊經濟總量突破千億元關口,領先西安、鄭州、濟南等一眾北方省會城市。基于此,21世紀初的石家莊喊出“中國藥都”的愿景,目標“十年磨一劍”,到2010年全市醫藥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30%以上。
如今的石家莊擁有華北制藥、石藥集團(河北制藥集團、石家莊第一制藥集團、石家莊二藥集團和石家莊四藥股份有限公司合并而來)以及后來的神威藥業、以嶺藥業、常山藥業等一批知名藥企。此外,步長制藥2月初公告,與石家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書》。但現實依然很骨感,石家莊不僅沒有按照既定計劃,打造成“中國最大的‘藥都’”,而且2015年后,以石家莊為主力的河北醫藥產業產值在全國已跌至10名開外。
有分析人士指出,產業扶持政策的缺失、招商意識的匱乏和相對不完善的配套措施,使得石家莊醫藥產業轉型慢人一步。2000年,石家莊主營中成藥的大型藥企--神威藥業發展勢頭迅猛,需要再建一個分廠,卻苦于征不到土地,只能“殺到”北京燕郊開發區。同樣的故事再度上演,2010年,河北華安藥業計劃推進一個胃癌疫苗項目,其首選地就是石家莊,但由于土地指標遲遲難以落實,華安藥業轉而把目光投向安徽蕪湖。
連花清瘟、青霉素走下“神壇” 以嶺藥業股價腰斬后橫盤 華北制藥走下坡路
以嶺藥業1月底公布了可圈可點的2022年業績預告,凈利潤增幅明顯,2022年1到12月,公司凈利預計21.5億元-24.2億元,同比增長60%-80%。對于業績增長的原因,雖然以嶺藥業含蓄表示,主要是因為“公司主導產品銷售收入實現一定幅度增長”,但據國金證券研報,2022年前三個季度連花清瘟的收入已經超過了35億元,占總收入的44.71%。
官方推薦、院士背書、市民瘋搶,“一藥難求”。而為滿足公眾用藥需求,工信部甚至發函商請各地擴產連花清瘟。如此熱度下,以嶺藥業創下市值3年5倍的傳奇。但隨著市場對連花清瘟追捧熱度的下降,以嶺藥業股價自2022年12月迄今累計最大跌幅達48%,且持續橫盤。在沒有其它明星產品可以頂上的背景下,可以預見以嶺藥業業績短期內或將遭遇下滑。
華北制藥擁有與以嶺藥業相似的命運,甚至當初風頭更盛。70年前,連花清瘟還只是塵封的“老藥方”,青霉素才是真正的救命“神藥”,但非常昂貴。“一五”期間,石家莊憑借地理優勢成為抗生素生產的“天選之地”,“共和國醫藥長子”華北制藥在此籌建。1992年,華北制藥成為全國最大的抗生素生產基地,總產量占全國的七分之一。在華北制藥的產業聚集效應下,藥廠如雨后春筍般成立。
但2003年下半年,“第六次青霉素價格大戰”正式打響。彼時,石家莊醫藥產業的兩大巨頭--華北制藥與石藥集團都以抗生素原料藥為主營業務,“同室操戈”的局面頻現,價格競爭下利潤一再壓縮。1995年凈利突破2億元的華北制藥,10年后,首度出現年度虧損,2022年預虧6.84億元左右。
更雪上加霜的是,各地陸續頒布的抗感染類藥品“降價令”,以及一再升級的“限抗令”,讓石家莊抗生素原料藥業務日益艱難。有分析指出,在市場轉型的新賽道上,相比更加靈活的小企業,老牌大藥廠“船大難掉頭”,反而沒能很好地抓住商機。比如,江蘇龍頭企業恒瑞醫藥2011年到2022年的11年里有10款新藥獲批上市,但是在石家莊,即便是研發投入相對較高的石藥,相當長時間里也只有丁苯酞一個新藥,其余企業仍是以原料藥、仿制藥等競爭激烈、利潤微薄的產業為主。
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來,近幾年來,石家莊出臺了一系列推進醫藥產業發展的措施,如將生物醫藥產業納入構建現代化工業體系,加大對于醫藥產業的扶持,力爭在2023年營業額收入突破1000億元。1月,石家莊市印發了《關于支持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和生物醫藥產業率先突破的若干措施》,宣布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在石家莊布局生物醫藥研發及產業化、做中藥改良型新藥的企業,有望拿到最高1.2億元的獎勵。
(財聯社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