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真要點:
【資料圖】
1. 所謂“退休越早、活得越久;退休越晚,死得越早”“65歲才退休的人平均只能活到66.8歲”的說法,極其不靠譜,早已經被波音公司辟謠。
2. 這個說法的源頭,是一份據稱于1982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但時至今日,波音報告的原文仿佛蒸發了。以至于有國外研究人員在自己的文章中附上這么一句話:如果誰有這篇波音報告原文,一定記得發我郵箱。
查證者:李填丨社科學術編輯
最近,一張描述了退休年齡和壽命長短關系的圖表在網上流傳。里面的數字聲稱:55歲就退休的人平均可以活到83歲;而可怕的是,65歲才退休的人平均只能活到66.8歲。換句話說,65歲退休的人,退休后只有20個月左右的時間了。
圖注:網傳的“退休年齡和壽命長短的關系”,疑似來自印刷物
單說這張圖表,你可能會難以置信,但網傳的文字看起來是來自印刷物,上面還寫著是某某博士發現的,并且有說法聲稱這還是來自美國波音、洛克希西德馬丁和福特汽車的研究數據,并且還有英文版本。這是不是就讓你心里“咯噔”一下了?
圖注:另一個數字更詳細的網傳版本,且注明數據“來自波音等公司”
圖注:該說法的英文版本
其實這張著名的數據表,是近二十年在全世界流行的一個著名謠言——有說法稱其為“不死的傳奇謠言”。
一、傳播的源頭和過程
這個說法的源頭,是一份據稱于1982年發表的研究報告(而并非公開發表的論文),因為研究主題是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員工退休年齡和壽命的關系,因此被稱為“波音報告”(Boeing Study)。作者據說是一位叫“Ephrem (Siao Chung) Cheng”博士的美國人(按照威妥瑪拼音,中文寫法大概是“鄭孝忠”一類),但除了作為“波音報告”的作者外,互聯網世界再有沒有這位博士的其他信息了。
并且,即使是“波音報告”的內容本身,人們知道的也只是有上述表格,以及對其研究只言片語的引用。這導致很多人都以為“波音報告”的標題就是“對退休年齡和壽命的精算研究”,殊不知這只是上述表格的標題。
這篇原文已經查不到的波音報告,為什么能產生社會影響力?主要是因為2002年3月的一篇題為《關于創造力和長壽的最優政策》(Optimum Strategies for Creativity and Longevity)的網絡文章,引用了上面提到的表格,并且聲稱來源是Ephrem Cheng所寫的波音報告。
這篇網文的作者署名是“Sing Lin”博士(似乎中文寫法是“林星”一類),Sing Lin博士是沙特法赫德國王石油礦產大學的研究人員,根據學校主頁介紹的信息,只知道ta已經退休。文章一共只有4頁,分4個部分,列出的作者頭銜是“美國中國工程師學會全國理事會成員”和“臺大校友會理事”。
這篇網文4個部分的標題分別是:1、人一生中最富創造力的歲月,2、壽命長短和退休年齡的比對關系,3、美國養老金計劃的新動向,4、結論和建議。作者想要證明,人的創造力隨著年齡逐年下降,延遲退休也對健康不利。文章在第2部分“壽命與退休年齡”引用了Ephrem Cheng的表格和圖。
這篇網文在結論中說:“如果你到了55歲仍能不從高壓鍋一樣的工作場所抽身,或無法離開快節奏、高競爭的環境而必須苦干到65歲以后才退休,你很可能在退休后的18個月內離開人世。這和55歲就退休相比,意味著至少放棄了20年壽命?!?/p>
可見,波音報告是Sing Lin得出結論所依賴的重要證據。但時至今日,波音報告的原文仿佛蒸發了。以至于有國外研究人員在自己的文章中附上這么一句話:如果誰有這篇波音報告原文,一定記得發我郵箱......
經過Sing Lin引用的波音報告,迅速在不想上班太多年的人們中產生了共鳴,流傳得越來越廣。隨后在各國都有了針對各行各業不同版本的說法,比如稱對監獄管理員、教師、外科醫生等職業來說,也有類似波音報告的結論。
據一位在新加坡工作的博客作者、數學作家Murray Bourne在2007年一篇博文的說法,波音公司曾專門在官網發表了一篇文章來澄清“波音報告”,題目叫做《還是讓關于預期壽命的謠言先退休吧》(Let’s Retire the Rumor about Life Expectancy)。也有其他網站引用過這篇澄清文章。不過這篇澄清文章目前在波音官網已經找不到,無法證實是否曾經存在過。
據前述博文,波音公司在澄清文章中公布了此前的30年中,員工退休年齡和壽命的關系(下圖)。可以發現,30年來,以不同年齡退休的波音員工中,退休后的壽命和在多少歲退休并沒有多大關系。波音公司聲明:“對于波音公司的退休員工,在退休年齡和預期壽命之間沒有發現相關關系?!辈ㄒ艄具€有點委屈地說,“沒有人關注公司員工實際的健康和福祉,反倒是謠言流傳最廣”。
圖注:波音公司澄清文章中的圖表,橫坐標是退休者退休時的年齡,縱坐標是人數,其中深色是已經死亡的數量,淺色是仍活著的數量
不過,嚴格來說波音公司提供的這張圖仍然啥也不是。他們只說明是“隨機抽樣”,樣本有多大、統計方法和口徑是什么也完全沒有介紹(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波音的澄清文檔pdf已經在其網站上刪除),不過好歹算是有了當事人的口徑。
而“波音報告”結論的傳播,并沒有因波音公司的出面而停止。至少直到2019年,國外還有理財專家和意見領袖,在文章中興沖沖地將“波音報告”的結論當成新鮮材料來引用,借以向人們灌輸“FIRE生活方式”(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Retire Early;財務自由,趁早退休)的重要性。針對這類文章,2019年,參與設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養老金計劃精算的Steve Vernon撰文稱,根據圍繞1981~2002年該公司的養老金計劃的研究,“絕對沒有證據支持報告的結論”。
“波音報告”的結論進入中文世界,是通過新加坡這個中轉站。
2000年,新加坡65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達到7.4%,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到了2010年,新加坡65歲以上人口占比已經升到了9.0%。2000~2010年,新加坡政府為了應對適齡勞動力缺口,以及迫于承擔養老金支出的“中央公積金”賬戶壓力,將再就業年齡提升至65歲。2010年,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在自己以88歲高齡宣布退休的前一年,發表演講談論延遲退休問題,引起了新加坡社會熱議。
這時有人將Sing Lin的文章發在了一個英文論壇Reach上,標題被換成更直白的“退而不休”(Working Beyond Retirement)。由于新加坡社會中文使用者較多,和中國的聯系也很緊密,不久后Sing Lin的文章就被翻譯成了中文,進入了中國并流傳至今。
二、結論本身可靠嗎?
“波音報告”的結論經不起推敲。
第一,像上面提到的,流傳的結論中,沒有提供研究方法,沒有介紹數據樣本,現在連原文都消失了。
第二,數據太整齊、“太漂亮”了,令人難以置信,除了波音公司自己出面的澄清外,和其他更公開透明、樣本更大的研究的結論相比,差異也太大了。
比如以殼牌石油公司員工為對象的類似的研究結果正好相反,他們研究的結論是,55歲退休的員工的平均壽命要比65歲退休的人稍微短一點。不過這一結果本身也不能被簡單視為一條規律,因為早早退休的人中,可能有些另有原因比如因為疾病。
在這個話題上,存在很多統計陷阱。比如自主選擇較早退休的人,可能財務、健康狀況都不錯。任何試圖簡單地在退休年齡和壽命之間建立因果關系的研究,都是值得警惕的。即便兩個變量之間有統計相關性,也不能證明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比如有的研究人員針對此類研究提出的有點黑色幽默的質疑:55歲退休的人可能沒到65歲就死了,而65歲才退休的人不可能死在退休之前,這都是使統計數據扭曲的原因。
關鍵是,“波音報告”的結果實在過于完美無缺,甚至有些嚇人。但對一般的統計數據來說,即使真的符合某種因果關系,也不會出現如此肉眼可見的關系。因此有人提出,根據這個作者(Ephrem)的分析方法,將一個員工“停止接收退休金支票”視為已經去世,那他的數據樣本中,肯定只包括這些“已經去世”的員工?,F在假如存在這樣的情況:員工的退休年齡平均在升高,那么越接近作者寫這篇報告的時間,就有越多的退休員工“還沒來得及去世”,那么進入數據樣本的高齡退休員工,只能是那些過早去世的人,因此整個數據樣本中的退休年齡和壽命就出現了這么整齊的負相關關系。
實際上,研究退休年齡和壽命的關系本身就是不科學的,因為無論研究覆蓋的時間范圍是多大,除非已經過去很久,永遠有一些人“還來不及去世”。因此正確的變量不是“壽命”,而應該是“若干年內(比如5年內)的死亡率”。
比如2013年,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Bloemen等三位學者,研究了提前退休對5年內死亡率的影響。數據樣本是全荷蘭人口。研究發現,由于荷蘭政府2005年降低了領取退休金的年齡門檻,這一政策造成的提前退休,使荷蘭男性退休后5年內死亡的概率降低了2.5個百分點。換句話說,這個大樣本統計研究的結果,遠沒有“波音報告”的結果漂亮,但無疑更實際。而且這降低的5年內死亡率,主要體現的是大量政府工作人員提前退休后的結果,其他行業是否符合,尚不清楚。
“波音報告”中經不起推敲的結論之所以能影響力這么大,還是因為切中了人們的心理:沒有人想在充滿壓力的職場中待那么久。根據合理推測,延遲退休很可能會導致壓力變大,因此對健康造成不利影響。但實際上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財務狀況、和諧的人際關系才是影響壽命的更直接原因。
為了回應人們的這種焦慮,不是簡單地調整法定退休年齡那么容易。這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個人創新性地思考,為更多的人創造出充滿成就感的、健康有保障的工作崗位,從而讓更多的人充實投入工作、充分享受生活。當然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較真平臺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