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大學生”的時代,誰來“端盤子”,是個現實社會問題。
▲資料圖:北京某餐廳店里基本坐滿。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資料圖】
文 | 蔣理
隨著第一波感染高峰的過去,餐飲業和零售業也終于揚眉吐氣。但據第一財經報道,隨著餐飲的回暖,用工成了本次春節假期的難題。“年年餐飲業鬧用工荒,今年是最嚴重的一次。”某餐飲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2022年12月底開始,集團旗下的眾多餐飲品牌都開始恢復營業,但缺口最嚴重的店,服務員甚至缺少了一半。
不只是餐飲業出現用工荒。前不久,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顯示,營銷員、汽車生產線操作工、快遞員、餐廳服務員、商品營業員、家政服務員、保潔員、保安員、包裝工、車工位列前十。
與此同時,我國2023年的高校畢業生數量創紀錄地達到1158萬,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一邊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一邊是某些行業用工荒,這兩者之間有無相關性?
事實上,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進一步提高,進入就業市場的求職者大多都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而白領之類崗位畢竟有限,若不轉變擇業觀,高校畢業生就業難與部分行業用工荒的問題,可能會進一步加劇。
部分大學畢業生可能受“身份”影響,寧愿“有業不就”,即使餐飲等行業開出更高的待遇,也難以吸引大學畢業生。而社會輿論也會質疑,大學畢業生到餐館“端盤子”是否屬于人才浪費。
其實,早在2011年,就曾有人大代表建議,用大學畢業生去“填補”用工荒。這一建議當時遭遇輿論普遍質疑,認為這沒有考慮大學畢業生接受高等教育付出的成本,以及大學畢業生實際的就業期望,屬于“高學歷低就業”。
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1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26.9%,高校畢業生為608.16萬人,在高等教育尚未進入普及化時代,大學生只占同齡人的三分之一不到時,提出這樣的建議確實不合時宜,所以難以得到社會認同。
但在10年之后的今天,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57.8%,而且還將很快提高到80%。當我國整體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高校畢業生每年超過1000萬時,這一建議就有其現實意義了。
▲資料圖:2022年8月26日,北京朝陽區舉辦的線下招聘會,吸引了眾多大學畢業生參與。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在求職者“人人都是大學生”的時代,大學畢業生就是普通勞動者,去做餐廳服務員是很正常的選擇。這有必要成為我們社會的普遍認知。
但是,這也不能僅靠通過高校畢業生降低就業期望去實現,而應建立適應普及化時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促使高等教育形成合理的人才培養結構,以從源頭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其中,最為關鍵的是,一些高等院校應根據自身情況,調整以職業教育為辦學定位,培養職業技能人才,而不是一味追逐舉辦學術型大學。
以往我國大學的學術型辦學定位,以及對學生的成才觀教育,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比如,有的高校畢業生對就業期望過高導致“有業不就”,而有的大學畢業生甚至連基本的技能崗位也難以勝任。
當然,還是不能回避這個老問題:如果讀完大學,還是去做服務員、外賣員,那還讀大學干什么?這一問題其實牽涉兩個方面,一是大學對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提升,二是行業的發展和升級換代。
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意義是提高國民受教育年限,讓各行各業的新增就業人員都接受過高等教育,促進各行業提高服務水平。換言之,大學畢業生做餐飲服務員,是和以往的服務員不一樣的,對于餐飲行業服務水平的整體提高也意義重大。
總之,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需要有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的新思維;解決部分行業的“用工荒”,各方也不能固守傳統的職業定位與認知,從而著力破除人才培養和人才需求的兩張皮問題,拓寬人才的選擇與社會適應性。
撰稿 / 蔣理(媒體人)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