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時隔三個月,全國經濟第一大市,再次生變。
01
(相關資料圖)
京滬再次易位
上海,重返第一大市之位。
根據最新發布的經濟數據,2022年前三季度,上海以3.09萬億的GDP總量,力壓北京的2.99萬億,以1000億左右的領先優勢,迅速實現反超。
就在三個月之前,上海一度丟掉第一大市之位。
由于疫情沖擊,今年上半年,上海經濟創下改革開放以來首次負增長記錄,半年GDP首次被北京趕超,北京也在歷史上首次完成了對上海的季度超越。
不過,這一局面注定維持不久。
京滬GDP之所以暫時易位,最大因素是疫情沖擊。一旦疫情影響消退,經濟迅速“回血”并不令人意外。
這與2020年首遭沖擊的武漢有一定相似之處。2022年一季度,武漢GDP創下了-40.5%的負增長記錄,而全年GDP增速-4.5%,到2021年大幅反彈到12.2%。
與武漢相比,作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的上海,經濟產業的抗壓韌性更強。
作為支柱的金融業、信息產業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受沖擊相對較弱,因而更容易實現V形反彈。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前三季度GDP增速仍為-1.4%,暫未回正,但全年保持正增長或許問題不大。
02
北京增速為何放緩?
沒有較大規模的疫情沖擊,為何北京也放緩了?
從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分行業經濟數據來看,對北京經濟形成最大拖累的竟然是工業,同比-15.2%,降幅之大,遠遠超過上海。
工業突然降速,原因是什么?
對此,北京市統計部門給了一組官方數據:前三季度,如剔除新冠肺炎疫苗生產因素,北京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
所以,答案呼之欲出:疫苗生產,是擾動北京工業的關鍵因子。
去年,我國開始推動大規模新冠疫苗接種。僅2021年一年接種量就超過28億只,這些疫苗主要由科興中維、國藥北生研兩家北京企業提供。
如果加上出口,僅2021年一年,北京就生產了50億支新冠疫苗,而科興中維、國藥北生研兩家公司貢獻的產值就超過2300億元。
借助于新冠疫苗產能的巨量擴張,北京醫藥制造業產業同比增長2.5倍,占工業比重從此前的11%大幅增加到30%,這讓拿下了生物醫藥先進制造業“國家隊”產業集群的上海都難以企及。
不過,今年以來,由于疫情形勢變化,加上奧密克戎變異株疫苗尚在研制中,新冠疫苗接種量大幅降低,今年接近11個月時間,僅新增接種6億只左右。
這一局面,導致今年前三季度,北京醫藥制造業增加值出現腰斬,從去年全年的250%直落到如今的-57.9%。
在醫藥制造業之外,北京其他工業發展勢頭強勁。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3%,新能源汽車、風力發電機組產量分別同比增長1.9倍和83.5%。
當然,北京并非工業城市,工業增加值在整體GDP中的占比在主要城市中排名墊底,因此工業負增長對經濟的沖擊,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03
北京,無限逼近上海
北京,能否最終趕超上海?
雖然北京的第一大市的位子,只坐了短短的3個月,但在過去幾年,北京GDP正在無限逼近上海,未來實現真正趕超,未必沒有可能。
數據顯示,2021年,上海、北京GDP雙雙突破4萬億,北京與上海經濟總量之比達到93.2%的歷史新高。
要知道,在改革開放之初,北京經濟總量不到上海的一半,用了20年時間,也只是達到了上海的6成多。
不過,2000年之后,北京經濟開始加速,不斷拉近與上海之間的距離。
2001年突破70%,2007年突破80%,2013年首次突破90%,2021年達到93.2%。如無意外,2022年這一比例還會繼續擴大。
事實上,這些年上海發展并不慢,北京能不斷逼近,只能說明發展更快。
最近20年,北京經濟為何突然騰飛了?
一個是得益于互聯網產業的迅猛發展,而北京是中國互聯網的發源地,也是互聯網產業第一城。
根據2021年中國互聯網百強企業排行,北京一地占了34席,上海為16家,廣州9家,深圳6家,杭州5家。
二是創新驅動的作用日益凸顯,而北京的創新資源為全國之最。
且不說雙一流大學數量遙遙領先,更不用說兩院院士都聚集于此,也不用說有多少科研院所云集于首都,北京的創投基金規模、研發投入都位居全國之首,這讓深圳、上海都難以啟及。(參閱《全國高校排行:誰是中國大學最多的城市?》)
其三,北京的政策優勢,體現得愈發明顯。
且不說京津冀協同發展,確立了北京作為城市群主導者的地位。
近年來,北京先后拿下了雙奧、服貿會、北京證券交易所等一系列重大活動或重大平臺,為經濟增長帶來新的動力。(參閱《第5個證交所橫空出世!為何沒有“廣交所”?》)
04
京滬,如何分工?
京滬誰是第一市,或許并不重要。
作為首都,北京本身就在全國具有強大的資源調配能力。只要想做經濟第一大市,可以說毫無壓力。
然而,大國經濟必然存在分工。
北京獲得了全國政治、文化、國家交往和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經濟、金融等功能自然要讓位于上海。
事實上,在上世紀,北京一度提出打造經濟中心和工業基地的提法,與隔壁的天津定位形成了明顯重合。
不過,過去10多年來,北京逐漸明確自己的定位,不僅不再提經濟中心的概念,而且工業占比開始節節下降,一些勞動力密集型、高能耗型產業更是向周邊地區疏解,只保留了戰略性新興產業。
與之對比,上海在打造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的同時,更進一步明確了制造業強市的基礎定位。
上海是中國工業第一大市,汽車制造業為全國之冠,而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更是全國的引領者。
所以,北京重點發展高端服務業,上海著力打造高端制造業,京滬齊頭并進,才是最好的區域經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