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過去五年,浙江經濟社會各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們通過采訪浙江發展浪潮中一個個普通奮斗者的故事,多維度描繪“浙”五年的壯美畫卷。
今天繼續聚焦制造業,接下來我們聆聽到的是省黨代會代表、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全國技術能手、杭蕭鋼構股份有限公司電焊培訓師劉克敏的奮斗故事。
都市快報報道6月的杭州,室外氣溫能達到30℃,密閉的車間里更加悶熱潮濕,在焊槍2300℃的烈焰炙烤下,周圍最高溫度接近70℃。
耳邊是機器嘈雜的轟鳴,劉克敏感到汗水正順著安全帽從臉上滑落,她左手舉著防護面罩,右手穩穩握住焊槍,剎那間火花四濺,仿佛在完成一件藝術品。
這是劉克敏20多年工作的日常,也讓她練就了一手在鋼板上“繡花”的硬功夫,成為農民工中的“技術尖兵”。
可她從沒想過,自己會一輩子從事電焊,更不承想自己會如此熱愛這份事業。
身高1米55卻成了一名“女焊工”
她穿的襪子一年四季都帶洞
初見劉克敏,有點不太敢相信,她身高只有1米55,在巨大的鋼結構和一排個子高大男人中顯得不太相稱。但作為杭蕭鋼構的第一位“女焊工”,她比車間里的大部分焊工都更有經驗。
劉克敏做過油漆工,為了多賺點錢,讓自己生活好一點,1995年,17歲的她到了江陰船廠學焊工。
焊接的過程中,燙到皮膚,刺傷眼睛是常事。劉克敏說,火星濺到身上,也不能走動,只能在原地等溫度慢慢冷卻下來,否則傷勢可能蔓延,被有毒合金元素的火星燙傷過后皮膚會發炎,久的話要一兩個月才好。
由于做焊接時經常蹲著,火星還會從褲腳鉆到鞋里。劉克敏說,腳是燙得最多的。“因為襪子老被燙壞,就干脆不換了,所以我們穿的襪子,一年四季都是帶洞洞的。”
帶著這樣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劉克敏從一線工人成長為了一名高級技師。
面對質疑她以柔克“鋼”
焊接產品合格率達98%
在這個99%都是男性的行業中,劉克敏還是會面對異樣的目光。
要做電焊,最先要過的是體力關,不僅搬得動重達20公斤的焊絲,還得在焊接過程中拿穩防護面罩和焊槍。劉克敏個頭嬌小,但搬起重物來一點也不含糊。
她說,個子高矮其實不影響焊接操作,但是個子矮小,看著力氣也小,別人就會質疑你的能力。“不能因為自己是女的就被保護起來。在這個崗位上,一定要靠自己獨立,工作才能干得長久。”
杭蕭鋼構近300名電焊工,絕大多數是男性。劉克敏覺得,在技術方面,男性和女性沒什么區別。而且,女性可能更細心,更有耐心。
這份細心也幫助她突破了許多難題。劉克敏能根據電焊時的聲音是否柔和、順耳,判斷送絲速度的快慢、電流電壓值的大概范圍。
焊接作為鋼結構加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旦出問題,小則影響構件的使用壽命,大則對人身和財產安全都會造成極大危害。因此劉克敏時刻告訴自己:“一定要盡可能在每一個構件上都做到完美。”
經她手焊接的產品,合格率高達98%。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杭州世紀中心(杭州之門)等一批大型鋼結構樣板工程,也都有她的參與建造。
焊接工藝還是需要技術經驗支撐
職業教育需要更多“新鮮血液”
工業是蕭山的立區之本。作為國內鋼結構行業首家上市公司,杭蕭鋼構是蕭山工業的縮影,也是杭州乃至浙江的驕傲。
蕭山工業起步早,民營經濟發達,孕育了21萬家市場主體,誕生了2家世界500強、9家中國民營企業500強、12家中國民營制造業500強,形成了化纖紡織、汽車零部件、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集群。
工業化發展最需要人才。劉克敏注意到,近年來年輕人選擇從事電焊的很少。70后、80后是主力軍,90后大概占了10%,而00后幾乎沒有。“一方面電焊行業比較辛苦,又屬于重工業,年輕人大多不愿意干;另一方面,部分家長和孩子對于這份工作也存在偏見。”
在劉克敏看來,電焊工這個職業永遠不會過時。“雖然現在有工業機器人,但焊接工藝還是需要技術經驗支撐,機器代替不了人。”
作為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代表,劉克敏特別關注職業技能教育的培養,她希望能讓年輕人看到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讓他們對職業教育更有認同感。(記者 殷軍領 培訓生 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