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23日寧波晚報開啟“最美樓道”征集以來,不少市民都分享了身邊的“最美樓道”,有的主打清廉主題,有的畫上了水墨墻繪,讓原本破舊的樓道有了別樣的氣質。
今天,市民朋友分享的樓道,一個位于江北三水灣小區,一個位于奉化岳林街道金鐘社區東郡尚都,這兩處樓道都有什么特色?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地點:江北三水灣小區
特色:能夠展示灣頭的前世今生
“8叫拖開,15是三花,腳娘肚當米缸……”這些話什么意思?背后又隱藏著什么秘密?或許,你只有來到江北三水灣小區8幢、11幢的樓道里,才能找到答案。因為在這里,藏著寧波唯一一個“灣頭歷史文化展示館”,述說著灣頭的前世今生。
展館的菜農文化展廳里提到:灣頭,作為寧波的“蔬菜倉庫”,在常年耕作生產過程中,形成了具有鮮明當地特色的菜農文化。“灣頭地,不落空,拔出蘿卜就種蔥”形容的就是當時勤勞的灣頭人,田頭活四季不停,沒有空閑的時候。“腳娘肚當米缸”展示了當時灣頭人靠挑擔賣菜換米吃。當時灣頭的蔬菜行批發交易時,為避免成交價格泄露,行販與批發商之間有著只有彼此能聽懂的獨有密語,分別代表1-20的數字價格。其中的密語“拖開”就代表8,“三花”就是15的意思。
這還僅僅只是“灣頭歷史文化展示館”的一個展廳中,關于灣頭菜農文化的一小部分內容。在該小區8幢、11幢的架空層,展示灣頭歷史文化的展廳一共有8個,共計1050平方米,分組織引領和文化現象兩大類。
“我們樓道里有這么好的展示館,知道的居民都很自豪。來過這里的人都覺得這里展示的灣頭歷史文化有意思。”6月7日下午,正在展廳里和其他居民喝茶聊天的趙大姐這樣告訴記者,“我是土生土長的灣頭人,在我的記憶中,我們小區一旁的姚江大閘,就是父親他們那代人修建的。大閘修好以后,姚江才從咸水江變成了淡水江。”
“我們三水灣小區的灣頭歷史文化展示館于2014年建成,一直以來作為社教基地,平時主要服務社區居民,假期里我們還會組織小區里的學生參觀學習,這其中的黨建黨史、灣頭本地的歷史人物、農耕農畫、家風家訓等都是孩子們特別喜歡的。”灣頭社區社工袁琦說。
“自己居住的小區里,竟然藏著這樣一個‘大寶藏’,我都還不知道,被你這么一說,以后一定要多抽空去走走看看。”在小區里,記者隨機采訪了李先生,他這樣告訴記者,“我還要帶我的家人朋友去那里參觀,雖然我不是灣頭本地人,但灣頭這么有特色的歷史文化,確實是值得每個人去了解。”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該展示館主要對小區居民開放。不過,每月15日,也會對其他市民開放,大家如果需要前往參觀學習,在疫情防控政策允許的條件下,可以向灣頭社區預約。
地點:奉化岳林街道金鐘社區東郡尚都
特色:如同走進了文化長廊,感覺回家的路都變成了一種風景
一幅幅圖文并茂的字畫鑲嵌在棕色木框內,在白色墻壁的襯托下,顯得格外醒目、唯美、別致。走廊的休息座椅上,幾位老人正下著象棋。走廊的空地上,阿姨們在音樂的伴奏下跳著健身舞。孩子在走廊上玩耍。
“走進這條廊道,如同走進了文化長廊,感覺回家的路都變成了一種風景!”奉化岳林街道金鐘社區東郡尚都居民王先生說。
6月7日,記者在居民的引導下來到這條文化長廊“打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走廊入口處一幅“金題玉軸”書法作品,側面還有一幅刻有“點石成金,以文化人”的作品,字體蒼勁有力,筆法遒勁老到。
“這是我們打造的樓道文化。這條‘金題玉軸文化長廊’原本是東郡尚都8號樓下面的架空層,平時很多居民喜歡在走廊里運動、休息、交流。2017年,社區征求居民意見,充分調動樓道居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和自治性,根據居民樓單元特色,打造了這個獨有的樓道文化。”金鐘社區黨總支書記謝亞宏告訴記者,金鐘社區是奉化最年輕、最具活力的社區,絕大多數是中青年家庭,居民的文化程度高,居民對社區服務提出了高要求。
“金題玉軸”的靈感來源于清朝書法大家錢灃行書七言聯軸中的“金題玉軸萬千卷”,有書畫精美之意。
小區居民告訴記者,文化長廊里不但有書法家協會會員的墨寶,還有社區志愿者的書畫、攝影、剪紙等藝術作品,甚至還有10歲小朋友的作品。社區工作人員還會不定期進行更換,雖然很多作品難稱精品,但都是小區居民書文明、倡和樂的體現。
“樓道文化中還融入了‘家風家訓’等主題,好的家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住在長廊附近的徐阿姨笑著說,“現在小區里的人都知道這兒有個漂亮的樓道,很多其他樓道的居民也經常來參觀。”(寧波晚報記者吳震寧魯威通訊員張水霞吳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