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曇
醫藥界常態化的反腐已進行了幾十年,為什么在2023年突然醞釀了一場史上最強的反腐風暴呢?
(相關資料圖)
如果不是到了非反不可的地步,醫藥界的反腐會如此之摧枯拉朽嗎?以至于7月以來,國家衛健委會同公安部等9部門集中整治醫藥腐敗。159個院長、書記落馬,醫藥股大跌,全國的醫院、藥企、醫藥代表都在瑟瑟發抖中。
醫保基金被穿底的風險
先來對比一下10年前和現在醫藥領域腐敗的特點:
2014年有個轟動的醫藥腐敗案,云南第一人民醫院的院長王天朝落馬,受賄1.29億,有100套房,100個停車位,被稱為“雙百院長”。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房子呢?主要還是因為王天朝幫助開發商承攬醫院項目建設,以及在采購醫療設備、人事任命、技術職務評審等過程中受賄。
2023年5月,中紀委公布的云南省普洱市人民醫院腐敗案,醫院采購一臺3520萬的醫療器械“直線加速器”,院長楊文俊竟然收受高達1600萬的回扣。這還僅僅是一臺機器。同時,醫院財務部主任、后勤服務部主任、醫學裝備部主任等重要行政崗位的科室長被立案審查調查,涉案金額高達數千萬元。
受這一案件的震懾,整個普洱市醫療系統100多人主動投案,主動上繳非法收受資金5000多萬元。
現在的醫藥腐敗案,呈現的特點是區域性、系統性、塌方式腐敗。是由藥企、醫藥代表、醫院、醫生等利益相關方構成的腐敗鏈條。所以,這次反腐風暴打擊的是醫藥領域生產、供應、銷售、使用、報銷等重點環節,是醫藥行業全領域、全鏈條的系統治理。
因為系統性腐敗的成本自然是廣大患者來承擔。普洱市人民醫院的“直線加速器”,原本市場價只有1500萬元,最后以3520萬元進入醫院。患者一個療程的治療費用就要提升到3000到5000元。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就開始推動醫療改革,俗稱“三醫聯動”,涉及醫藥、醫療和醫保。根本的目的是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但醫療領域大范圍的腐敗,最終都將腐敗成本轉嫁為醫藥“成本”,從而推高了患者的就醫費用。關鍵的是,不斷在損耗、蠶食財政資金和醫保資金。
所以最強反腐風暴的第一個目的,還是保障民生利益。民生的背后是社會穩定。
第二個目的,是扼制緊張的醫保不再被持續損耗。
這幾年,醫保基金與養老保險基金一樣,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支付壓力,支出增幅高于收入增幅,甚至有相當一部分省份出現了當期收不抵支,基金被“穿底”的風險。
《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報告2014》曾預測,到2024年將出現醫保基金累計結余虧空7353億的嚴重赤字。雖然這一數字近年或有變化,但是2024年的醫保基金壓力已經到了一個關鍵點。
以福建省一個人口約250萬的地級市為例,城鎮職工醫保基金面臨入不敷出的崩盤風險,財政卻無力兜底,基金欠付全市22家公立醫院醫藥費達1748.64萬元。迫切需要進行醫改突圍。
而彌補醫保基金不足,首先是把醫療藥品、耗材和器械價格中的腐敗水分擠出去。反腐風暴是希望醫療行業的腐敗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扼制,最終實現醫保基金扭虧為盈,藥品招采趨于合理,過度醫療受到遏制。
產業大計
第三個目的,反腐風暴還肩負著國家生物醫藥發展的產業大計,事關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
這次處于反腐“風暴眼”受人矚目的是諸多藥企。Wind數據顯示,7月31日至8月7日,A股醫藥生物板塊市值蒸發超2976億元。尤其是那些銷售費用占總營收比例超過50%的醫藥公司跌幅較大。
一旦諸多藥企習慣了通過行賄、利益輸送賺錢的模式,全行業就會不可避免地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誰還會投入巨資進行藥物研發呢?
而目前,生物醫藥產業是國家極為重視的產業,這有幾個深層原因:
一是,生物醫藥是一個大產業,一個新興戰略產業。行業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生物經濟行業市場規模將超過20萬億元,其中生物醫藥行業占比約為20%,即約為4萬億元。
二是,中國國內生物醫藥產業的競爭力在逐年增強,這不但可以提高大國博弈間中國的話語權,還能承接得住和國際巨頭的高端產業合作。
有一個微妙的細節,今年3月份以來,多家大型跨國公司CEO訪華,包括明星人物馬斯克和庫克。但仔細觀察,跨國藥企高管最為集中,包括輝瑞、默克、阿斯利康、武田、強生、賽諾菲、美敦力等。馬斯克和庫克到訪更多是象征性的,彰顯美國企業對中國市場仍有信心。但是輝瑞等藥企拿出的卻是實際行動,與多地政府、企業簽署了多項合作協議。拿出真金白銀在華投資。
比如在3月25日-27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上,阿斯利康宣布再度擴大在華投資,在青島建設布地格福吸入氣霧劑生產供應基地,總投資約4.5億美元。
尚不知雙方協議中涉及哪些條款,但是潛在的公平規范的市場環境必然是所期望的。
2022年10月,中國生物醫藥龍頭企業—藥明生物曾被美國列入“未核實清單”,后來又從清單中移除了。
這一方面取決于藥明生物的實力,另一方面表明了美國對生物醫藥領域的曖昧態度。藥明生物的營收約50%都來自于北美。就大分子生物藥為海外藥企提供研發配套服務,一旦被制裁,將大幅提高海外藥企研發成本,讓美國本土企業受損。
大國博弈,有競爭,有對抗,也有合作,而生物醫藥產業是東西方大國目前認為尚能合作的領域。
而生物醫藥行業是一個高科技驅動的行業,技術創新是其發展的關鍵。科技創新最重要的一個前提是要有一個公平競爭、規范高效的市場環境,產業才可能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