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新加坡《聯合早報》7月3日文章,原題:中美新冷戰下的“人才脫鉤” 在美中國問題學者、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決定返回亞洲,擔任香港大學新智庫領導職務。李成出生并成長于上海,1985年赴美留學,2006年加入布魯金斯學會,在華盛頓深耕多年,多次撰文為西方政學界解析中國議題,增進西方對中國政治的認識。
李成是在中美博弈加劇、溝通管道越發不順暢的背景下離開華盛頓的。他在訪談中透露了無奈以及自己如何因美國國內的反華情緒而受波及。他認為麥卡錫主義正重返美國。對于像他這樣的華裔來說,在美國生活越來越不舒服。
李成的返回,是當前中美“新冷戰”大背景下的又一縮影。特朗普執政時,美司法部制訂“中國行動計劃”,導致不少華裔學者面對刑事案指控。在李成之前,已有多名旅美中國學者和科研人員選擇離開。盡管2022年“中國行動計劃”停止,但部分華裔學者仍擔心,隨著中美關系惡化,他們會像錢學森那一代人,在美國不斷被懷疑和排斥。
《華爾街日報》報道說,受訪的大多數學者是取得終身教職的入籍美國公民,不少人是航空航天和生物領域的專家。一名中國大陸機械工程教授說,在美國待了20多年后,他離開一所頂尖美國大學,加入香港一所大學,除了希望離父母近一些,也厭倦了美國的政治環境。
美國以人才立國。拜登政府上臺后,對中國學生與科研人士的簽證限制未停歇。《紐約時報》今年5月發表題為“美國不該把中國科研人才拒之門外”的文章指出,美國對中國影響力的過度擔憂已威脅美國吸引頂尖人才的能力,這將損害美國科研發展前景,最終打擊美國的經濟與國家實力。
文章點出核心問題:中國現在是并將繼續是重要的全球參與者,了解中國內部動態對于各個領域的美國人來說十分重要。然而,美國面臨著整整一代人對中國知之甚少的風險。從科研人員到中國問題專家,美中意識形態之爭而產生的對立波及學術界,導致兩國人才交流受阻,對美中都沒好處。在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可扮演促進兩國間交流的角色,而最好的科學研究通常也由跨國界頂尖人才組隊研究完成。當國家安全被泛化后,人為壁壘只會導致分歧加深、各走極端。
跟經濟脫鉤、科技脫鉤一樣,人才脫鉤不會有真正贏家,而人才交流作為民間實質交流的核心部分,其脫鉤所造成的沖擊恐怕還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