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娛樂圈翻車與社會性死亡的案例不少,但縱觀所有人的處理,從聲明、記者會與最終解決方式,至今沒有看到一位能夠超越那個男人——
陳冠希。
【資料圖】
相較很多出事的藝人而言,陳冠希2008年2月21日在記者會上以英文念出的聲明稿,簡直堪稱“紳士”,因為他起碼重視“其他人”。
畢竟,陳冠希可能是最早因為隱私事件被密集關注,進而全面“社死”的案例。
在那起眾所周知的事件里,相關照片屬于電腦維修后的惡意流出,且是雙方合意拍攝,但由于自拍尺度較大,加上陳冠希的放蕩不羈,爆發后,他被社會集體撻伐,最后親自開記者會宣布無限期退出演藝圈。
|陳冠希的處理讓人respect
對于很多朋友而言,“陳冠希有沒有錯”這個問題,或許會有一些認知上的轉變。
于作者而言,陳冠希在事件中仍有錯,即使他也是受害者,即使雙方合意,不過,人與人之間對于“珍視”的事情,就有必須要背負的責任——他辜負伴侶的信任,間接毀了許多人的人生。
因為,若你愿意在伴侶間制造一個囊括彼此人生的包袱、一具裝滿秘密的棺材,就要有責任扛起來死守到底,如此而已。
事實上,有錯誤不意味著就是罪無可恕,后續處理才最重要。
反觀近期翻車的臺灣藝人案例,從黃子佼到炎亞綸,他們過錯尤甚,處理得卻讓人瞠目結舌。
如果,我們將陳冠希換個平行時空,故事情節如下:
31歲的陳冠希遇到16歲的阿嬌,發生具有法律疑慮的性行為,導致私密照流出事件。事發前,阿嬌已明確拒絕陳冠希拍攝私密照,但常常不注意時被偷拍;隱私照外流后,盡管辜負伴侶的信任,陳冠希仍維持良好形象,以讓自己被社會所接受,丟下阿嬌獨自面對,甚至揚言找黑社會讓她閉嘴……
然后,這個平行時空的“陳冠希”避而不談關鍵問題,反而深情地寫一篇自我感動的文章(參見炎亞綸6月20日回應長文)。而在那個時空里,人民是選擇“不原諒”,還是“刷一排加油”?
答案,也許永遠都不會知道,畢竟即使當時陳冠希是合意拍攝照片、沒有揚言找黑社會要威逼所有受害女性,但他仍將自己逐出了演藝圈。
真實世界里,陳冠希雖然當時未受諒解,也沒有人跑出來刷一排“加油”,但那篇記者會上的聲明稿至今來看,寫得太好了,是由衷地讓人respect。(也是到目前為止的明星道歉天花板)
當然,他更是沒有拖著大家“要死一起死”,跑出來左罵成龍偷吃、右批劉德華隱婚生子——但若這樣比較的話,標準就太低了。
|陳冠希的聲明稿好在哪里
那么,陳冠希那篇聲明稿為何至今仍值得尊敬?(注:當年陳冠希有兩次聲明,第一次是2008年2月4日的短視頻版本,于電視臺播出,另一次是2月21日記者會上的長篇聲明,本文所說即指此版本)
因為他沒有“矯情的聰明”,沒有避而不談那些應說而未說的事情,把他人的感受放在自己之前。
簡單來說有五點:
① 他不止談到私密影片是他人外泄,還開篇就毫不回避這是“他個人選擇拍攝”——對,是陳冠希,我,沒錯,就是我。
② 他聲明稿不談私密影片如何“折磨他個人”,不談“他個人的努力”,而是把重點放在誠懇向每一位當事人道歉、當事人的家人——他珍視每一位“其他人”,甚至是感謝警方。
③ 他不玩時空切割,承認過去的他是爛人,現在也是爛人,他提醒所有人,自己不會是“這個時代”年輕人的榜樣,自然也不可能是“十大杰出青年”了(炎亞綸此前系臺灣十大杰出青年,最近被撤銷)。
④ 他給予事件一個終點,以自己退出娛樂圈作為代價,減少其他當事人的傷害,而不是大談自己“過去已經如何贖罪”,也不是暢談今日之我如何“早已”否定昔日之我。
⑤ 他很清楚自己在多位受害者的世界里,已經是個屁,他沒有資格去再用“陪你走過一切傷痛”,去假裝這樣說就能“彌補一切”,難不成他還要為了“這一切”去約謝霆鋒飲茶嗎?
光是這幾點將箭插向自身的言行,都吊打那位臺灣顧影自憐地說自己有著“戀愛腦”的偶像——他不會真覺得是“臺北陳冠希”吧,不會吧?
身為成年人,其實可以理解藝人承認錯誤要失去很多機會,人往往都是因為舍不得那些機會,進而牽拖、隱瞞與矯情。
所以,才會說陳冠希的聲明稿里,我們看不到“矯情的聰明”。
其實,陳冠希失去的機會比現在出事的很多藝人代價大不少。
當年,陳冠希被譽為劉德華的接班人,面對即將江河日下的香港電影圈,他可能是少數能扛起票房的希望,同期的余文樂還沒找到他的“春嬌與志明”、吳彥祖雖帥但始終缺代表作、馮德倫與李燦森也遠沒有接班的機會。
更不要說陳冠希當時已經是開創華人潮流品牌的鼻祖,不僅比肩日本的藤元浩(潮流教父),是少數能與NIKE、Levis聯名的華人潮流品牌。即便直到現在隨便搜一下網上的穿搭網紅,都必須承認受到陳冠希的影響。
這也顯得他聲明稿里,說出的那句“無限期退出演藝圈”是如何具有“含金量”——雖然他后來有復出動作,但屬于他的最佳上升時刻早就結束了。
經歷“私密照事件”很多年后,陳冠希在自己的專輯《Confusion》里留下一首讓人印象深刻的間奏。那不是歌,僅僅是一段真實的電話答錄,叫作《李琛琛留言》。
里面是藝人李燦森43秒的電話答錄:
“喂?在干嘛呢?
喂?喂?
別玩了…
喂?在干嘛呢?
喂?喂?
你沒事吧?喂?
你沒事吧?喂?
聽電話,聽電話!
你聽到了打回給我…”
陳冠希受訪解釋,這個間奏是當時“私密照事件”爆發時的電話錄音,他那時才發現,自己在演藝圈沒有多少真正的朋友,只有李燦森真的關心自己。
這個故事有趣之處,在于陳冠希坦承問題的當下,即使沒有一排“加油”助威、即使仍暫時未受社會原諒、即使失去一切,卻證明這種坦率反而讓自己更認識自己與他人。
我們覺得“矯情的聰明”很可悲,是因為我們相信這個人足夠聰明知道自己騙得過他人卻騙不過自己,因為我們確知他明明把其他人當笨蛋卻無法把自己當笨蛋。
陳冠希就是因為沒有“矯情的聰明”,所以才獲得了后來很多人的尊敬,而這種態度,也讓他獲得平靜與救贖。
如何定義一個人“沒有矯情的聰明”?
簡言之,就是不玩聰明人的文字游戲。
|自私的道歉,只是一種公關強暴
先講一個故事,2008年私密照事件結束后,2015年阿嬌受訪時曾透露過一件事:
有一回,阿嬌在飛機上巧遇陳冠希,當時兩人本來坐前后座,但即使時隔多年,阿嬌仍不知道要怎么樣面對男方,所以當下立刻換位置。結果,陳冠希就在飛機上寫了一封很長的道歉信,請人轉遞給阿嬌。
阿嬌后來覺得:“遲來的道歉信好過沒有,對我來說都是個安慰。”
其實,道歉這種事從來不只是為了心安理得。
陳冠希選擇最起碼做到的一點尊重就是:我知道你不想我出現在你面前,但我寫一封信給你,你不用看到我,甚至可以選擇不要打開,選擇在你,但我必須道歉。
沒有錯,我們作為人,讓自己好好心安理得地睡上一覺固然很重要,但如果今天犯了一個錯,卻是不顧對方感受的狀況下強行出現(如炎亞綸那樣)。
這種“自私地道歉”——只是一種“公關強暴”。
這已經不是涉及公關處理的利弊,而是你對于一個活生生的人,一點點最起碼的尊重與溫度。
如果時隔多年的阿嬌仍然宛若驚弓之鳥,不敢“前后座”的距離面對陳冠希,那么,假設陳冠希在發生“私密照事件”幾天后,突然出現在阿嬌那個著名的記者會上(阿嬌當時說出“很傻很天真”的名言),三鞠躬道歉,這是多么夸張的事情?
若真要做這么自私的事情,作為正常人將心比心思考幾個問題:
① 你期待受害者怎么回應,一定要接受你的道歉?不然就是我小氣?
② 你有沒有考慮好,對方有沒有準備好心情接受自己出現?
③ 你有沒有試圖理清,這到底是你的舞臺,還是對方表達心情的時刻?拜托,你以為你是拿著麥克風的佛祖,別人要你在場才能吐露心聲?
如果平行時空里發生這么夸張的事情,阿嬌不會留下那句經典名言“我很傻很天真”,而公眾都會很清楚,在那一刻堂而皇之出現在記者會的陳冠希就變成“很惡很自私”。
因此,像炎亞綸這種人如果都不考慮上述的狀況,那大概率有兩種可能:
其一,他的人生從來只考慮自己的感受,就像那篇臉書文充斥著“矯情的聰明”,滿滿的自我感動,強調我很努力、我有改進、我有愛,而不考慮自己其實沒這么重要,這一刻對方的感受比較重要。
其二,根本是一種混帳的操作,從頭到尾就是用一種強勢的道歉去破壞討論的焦點,只是為了像個政客滿足自己的“基本盤”,喂養自己的支持者這些觀念——“他道歉了你還要他怎樣?”“都親自去了,勇敢面對問題!”“他都哭著道歉了,是真心的!”
他根本壓根不Care那些討厭自己的人,而是穩住剩下的粉絲,預留再起的能量,并讓粉絲與黑自己的人繼續撕咬。
那么,為何很多人對炎亞綸“硬闖記者會”的行徑感到憤怒?
說到底,這種突襲式道歉,本質是一種很惡很自私的“公關強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