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霍森
(資料圖)
編輯丨馮小
高考開放分數查詢的第一天,“羽毛球女孩”再次走紅網絡。
她上一次出現在公共視野,是在高考結束后。當時,女孩“我想打(羽毛)球!”的心聲,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共鳴。隨后事件發酵,她婉拒羽毛球世界冠軍林丹一起打球的態度,激起了更多人的好奇。
而現在,這位“羽毛球女孩”的高考分數出來了,689分的成績坐實了她學霸的身份。
被網友點贊最多的評論,大多驚嘆于小姑娘不但熱愛運動,成績還那么好。誰都想知道,“羽毛球女孩”是如何做到“文武雙全”的?
其實,回顧整個事件就會發現。女孩如此優秀的原因,就藏在她拒絕“林丹邀請”的細節背后。
1 憑啥拒絕世界冠軍?
對小姑娘婉拒林丹邀請的事情,絕大部分網友都表達出支持和贊賞的態度,認為她雖然年輕尚輕,但已是“人間清醒”。
在許多人看來,小姑娘拒絕林丹的原因,顯然是因為她對自身有著極為清晰的認知。運動對她而言,只是一種放松和享受,而不是一種競技。
她在接受采訪時,也確實是這樣告訴記者的,“更想留在成都與朋友一起玩”。
或許,在小姑娘的眼中,高考后與朋友們相聚,共同慶祝,享受青春的歡樂,要勝過了和羽毛球世界冠軍一起打球的殊榮。
或許,小姑娘對自己在羽毛球方面的水平不是很有自信,認為自己與林丹一起打球很難從中享受到運動的快樂,甚至還會因為媒體的放大而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又或許,小姑娘在收到邀請之后,經過了深思熟慮,明確了自己未來的目標,意識到“和林丹一起打球”這件事并不符合自己的興趣與發展方向。
可能性有很多,但不管是哪種,她的選擇都令人欽佩,畢竟,有多少人能夠果斷拒絕林丹的邀請呢?
這種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堅持自我的選擇,恐怕正是她能夠成為學霸的重要因素之一。
2 體育是通往學霸的秘徑
從小姑娘的表態中,你能清晰地感知到她對體育的理解更接近最新的前沿理念。
美國體育社會學學者約翰?瑞迪和埃里克·哈格曼在《運動改變大腦》這本書籍中,曾經記錄過這樣一個發現。
美國納帕維爾高中的體育老師組織部分學生每天早上要跑1600米,并且每個學生在完成跑步時,心跳必須要保持在185次以上。經過一段時間,調研學者發現,參加此項訓練的學生,閱讀能力平均提升了17%。而沒有參與的學生,閱讀能力平均僅提升10%。
這說明運動對于提高學習成績,可以起到極為顯著的作用。它不僅能夠提高身體素質,保持身心健康,也能夠增強大腦的活躍度,促進學習的效果。而值得關注的是,我國的年輕人正漸漸在身體力行地實踐著這套理論。來自網絡的統計,大部分的高考狀元都熱愛運動,將其作為調節學習與放松的方式。
2016年的山西文科狀元周仕達喜歡打乒乓球和跑步,上海市理科狀元李翰飛在讀書時經常出沒于足球場客串中后衛與守門員,廣東省理科狀元李奕辰認為,跑步、游泳和羽毛球對學習減壓的幫助極大。
2017年的陜西文科高考狀元向遠方,最喜歡打籃球;江蘇理科狀元潘慰慈喜歡長跑,打籃球,乒乓球;廣西文科狀元韓思雨喜歡武術。天津理科狀元王雨菲喜歡網球,羽毛球,乒乓球。
還有大家最熟悉的谷愛凌,她就是典型的“運動達人”+“學霸”。
可見,享受體育帶來的快樂并不會影響學習,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習有著不小的促進作用。
3 體育不是體育生的“專利”
近年來,隨著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狀況的提高,體育行業受到的關注也在逐漸地提升,難免有一些人將體育視為某種汲汲而生的功利之途。
社會競爭激烈,為了追求成績、榮譽或未來的發展機會,這樣的選擇本也無可厚非。
但很多人為了獲得更高的分數和更好的升學機會,紛紛選擇擠破頭去走體育特長生的路線。
他們參加各種運動培訓班,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追求加分,以獲取更好的教育資源,但由此也導致出許多問題,比如培訓班的過度商業化以及體育特長生在其他科目上的相對弱勢。
所以像“羽毛球女孩”這樣堅持自我、追求純粹運動樂趣的個體,在網民的眼中才顯得格外珍貴。
她的高考成績不僅是對她自己努力的回報,也更像是對純粹體育精神的一種肯定。
婉拒林丹的邀請,也表明了她并不追求名利和加分,反而更注重自己內心的熱愛和快樂。
這個故事也在時刻拷問著網友——在當今的社會里,人們是否已經開始逐漸忘卻了體育本身的價值和意義?
培養身心健康,鍛煉團隊協作能力,養成自律、堅持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這些都是體育運動本應帶給我們的收益。
或許,我們應該重視體育教育的全面發展,少一些算計和功利,注重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和熱愛,引導他們從小養成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習慣……
也只有這樣,體育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讓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運動的純粹與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