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今日熱點 > 熱點追蹤 > 正文

    “爛場雨”剛走,“賣糧難”又來?中國農民種地為何這么難? 獨家

    2023-06-08 16:26:51    來源:陳靖三農觀察    

    “爛場雨”剛走,“賣糧難”又來?中國農民種地為何這么難?

    核心要點:

    1小農戶應對自然災害的韌性較強,“船小好調頭”,但是小農經濟也被看作落后的經營方式,被“現代化”和資本下鄉擠壓。規模越大風險可能也越大,這場“爛場雨”提醒大家要重新認識農業的風險之患,以及大規模經營的可能弊端。 2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績考慮,喜歡引進大企業、大資本,搞規模化經營。有的大戶經營狀況好,“利潤比自己做生意還高”。有的則因為規模太大、風險太大而虧損。有老板“開著寶馬進入,騎著自行車出來”,最后因毀約棄耕而跑路,把麻煩拋給地方政府。 3河南“爛場雨”之后,大家都比較關心是否會出現“賣糧難”的問題,因為虎口奪下來的糧食已經有了出芽、發霉的問題。而流通體系對種植環節的擠壓占取也是行業事實,“國家定的保護價,不及糧販子一句話”。 4遇到天災,不能讓種植者獨面風險,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做好生產服務扶持小農戶和中農,比如改善灌溉排澇等基礎設施,保證農村曬場空間等,還可以組織分散經營的小農戶集體投保,規避可能的天災風險。

    前段時間,北方部分小麥主產區的“爛場雨”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和擔憂。時逢三夏搶收,奈何天公不作美,廣大網民不免“哀民生之多艱”,同時也期待各地政府能夠積極作為以解民生之困。


    (相關資料圖)

    好在近日以來天氣晴好,也有很多地方政府積極作為,協調跨區機械服務、開放晾曬場所、聯系保險理賠等等,農機手、烘干廠、收購站也開足馬力,最大程度地確保顆粒歸倉,減少自然風險帶來的沖擊。也有企業積極參與到搶收工作中來。

    陜西一家企業幫忙烘干(圖片來自網絡)

    一套組合拳下來,總算是稍解了農民緊皺的眉頭,也算減輕了大家對糧食安全的擔憂。但這場多年不遇的“爛場雨”警醒我們,要把控好農業發展的方向,也要時刻關心農民處境。

    “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

    風險始終是農業生產的命門

    農業和工業生產不同,農業受自然環境影響太大了,哪怕是現在生產技術和設施水平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程度,農業還是免不了受氣候、地域、季節和水土的影響。可以說,自然風險始終是農業生產的命門。因此,風險影響著農業生產經營的基本形態。

    我國歷史以來形成的小農經濟形態,恰是風險約束下傳統農業經營智慧的凝結。小農戶應對自然災害的韌性較強,“船小好調頭”,遭遇風險時應對能力較強,即便受到滅頂之災,也能夠迅速從風險中恢復過來。

    為了應對風險,傳統小農采取了很多經營策略。

    一是分散風險,雞蛋不會放在一個籃子里。小農戶在糧食種植之外,一定還會有多種分散風險的作物,還會有養殖、手工等等抵御風險的兼業,小農家庭經營中也會撥出一些勞動力從事其他職業,以在遭受風險時家庭內可以調配資源;

    二是抵御風險,傳統農作中也有很多抵抗天災的生產技術,比如錯茬、間種等技術,比如排澇抗旱,農民不惜勞力看護好自家禾苗,總能夠在風險下降低天災帶來的損害;

    三是借助家庭再分配和村社集體的社會互助,實現天災后的快速恢復。

    可以說,正是這種經營智慧,確保了小農經營方式存續千年,客觀上也形成了農業上規模小而散、農民群體保守謹慎和農村共同體的守望相助特征。

    問題在于,一段時間以來,這些特質被通通歸納為“小農思想”、小農形態,小農經濟也被看作落后的經營方式,需要被更先進的生產方式所取代。一時間,現代化這一美詞被資本下鄉、被大規模土地流轉和企業式農場所專有,各地的“職業農民”“新農人”也無一例外都是規模化了的、外來的、專業化的主體。

    通過這些“爛場雨”,我們可否重新檢視一下,規模越大風險越大,是否越“現代”的生產主體越對糧食安全有利?

    當然,筆者并不是簡單直接地否定規模化經營,而是說,當天災之劍始終懸掛在經營者頭頂的時候,必須要考慮怎么樣基于風險約束重構風險化解體系。小農可以通過經營韌性、家庭再分配和村社統籌,規模化了之后呢?況且現在的糧食生產體系已經完全不同了,如果不能通過這場“爛場雨”重新認識農業的風險之患,恐怕大規模經營遲早要引發更大的次生風險。

    “開著寶馬來,騎著自行車走”

    農業風險不應由種植者獨自承擔

    當前,我國糧食種植領域已經出現了非常大的變化,傳統小農式的經營或多或少地都出現了新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農業生產已經高度分工,形成了由諸多專業群體構成的復雜經營體系。這次河南收麥中最關鍵不是農民,而是跨區作業的農機手、從事烘干的烘干廠、收糧食的糧食販子等等。實際上,全國主糧種植中分工體系的生成早已有之,而且部分環節均已高度職業化,他們都是農業的從業者,已經是整個生產體系不可或缺的環節。現在這些主體主要被納入“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范疇。生產環節分工和職業群體生成之后,他們都是在農業鏈條上分利的,生產剩余被一步步分走后,種植環節利潤就非常薄了。這也是為何當前“種地越來越不劃算”的原因之一,核心問題是種植環節利潤被擠壓。

    這就導致了第二個變化,即從事種植的主體分化了。大致有三個形式:

    第一個形態是還能維持傳統小農“小而散”但集約程度相當高的形式,但從事種植的都是老人,“老人農業”存在的原因是勞動力本身就是剩余的,可以借助“社會化服務”完成繁重活計,老人還能有口糧和收入,同時在村的老人還要做點其他兼業,這樣保證在種植利潤愈加有限的條件下還能夠經營得下去。而且關鍵是,這批老人還愿意務農。筆者調研中很多務農的老人講“七八十歲務農正當時”。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形態其實是當前農業經營中的最大多數。

    第二個形態是以家庭為單位的適度規模經營,這些務農者或因各種原因不能外出打工,或者在家搞產業還能保持體面生活,所以愿意務農,但他們需要在自家承包地基礎上再擴大一點面積,或者接外出務工的親戚朋友的地種,或者在本鄉本土流轉一點,達到有限的規模后,這樣夫妻二人勞動,置備點小農機,再使用一些“社會化服務”,平時可以做點兼業,這樣就能夠獲得中等收入水平,還能夠留在村里。需要強調的是,筆者認為這個可以稱之為“中農”的群體才是最適合的經營主體。

    第三個形態就是通過集中的、大規模的土地流轉所形成的農場式經營。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績考慮,喜歡引進大企業、大資本,搞規模化經營。而一些城市工商業資本也愿意下鄉謀利,因此很多地方現在還有這種超級大戶,也出現了“不在村”的農場主群體。

    筆者在豫東某縣調研時有大戶講,當地氣候條件相對穩定,在本地經營小麥+玉米兩茬作物,利潤率能夠達到20~25%,“比自己做生意利潤率還高”,因此這個老板將全村千畝地流轉過來經營,因為“現在做什么生意都不如種地保險”,而且能夠“只投資不下地”。

    需要看到的是,筆者調研的很多地方,更多出現的是大戶因為規模太大、風險太大而虧損的案例。有老板說“開著寶馬進入,騎著自行車出來”,因為這種毀約棄耕而跑路,把麻煩拋給地方政府的案例不勝枚舉。原因無他,規模大風險也大,一次風險就能讓所有投入打水漂。

    理解了這些新變化后,大家就能理解,風險始終是農業經營繞不過去的坎。

    問題是,當產業體系已經高度細分、種植主體分化的背景下,整個體系的風險應該如何分配?

    目前來看,種植環節承擔了幾乎所有的自然風險。問題是,從事種植的最主要群體還是“老人農業”和“中農”,他們化解風險的方式仍是非常傳統的小農式化解辦法,如果風險應對不利,建基于種植環節之上的龐大的農業產業體系毛之焉附?

    河南“爛場雨”之后,大家都比較關心是否會出現“賣糧難”的問題。這種擔憂不無道理,因為虎口奪下來的糧食已經有了出芽、發霉的問題。而流通體系對種植環節的擠壓占取也是行業事實,米廠、糧販子出于自身利益會聯手壓價。

    鄂中的一位“中農”告訴筆者,“國家定的保護價,不及糧販子一句話”。國家糧食保護收購價需要達到相應的水份、純度才行,而小農戶只能把糧食賣給糧販子,糧販子一般扣完水分,給與農民的價格就遠低于保護價了。

    實際上整個“社會化服務”體系在占取農業剩余的時候,并沒有相應地承擔風險,農業的風險之患還是種植戶,特別是小農戶在承擔。而諸多提供社會化服務的主體則相對旱澇保收,按作業面積計價,不承擔自然風險。因此一位由種植大戶轉行烘干廠的老板說,“干烘干廠就是投資大點,但不擔風險”。實際上,整個社會化服務體系所做的都是在避免承擔自然風險帶來的干擾,而將種植環節的風險轉嫁給農戶。

    因此一些精明的下鄉資本就不愿做種植,而愿意做服務,特別是愿意搞一條龍式、訂單式的服務,壟斷除種植之外的全部環節。全托管模式就是這樣的邏輯。但生產托管之所以還不受農戶歡迎的原因之一就是,產業風險分攤不均。因此調研中才有種植戶吐槽“大托管就是大忽悠”。雖然社會化服務中的機械作業質量、肥料質量、植保飛防水平等都會影響產量,但服務主體顯然是不愿承認這種風險的,風險都轉嫁給了種植環節,服務環節則旱澇保收,且牢牢控制了種植環節。這樣就導致目前主糧生產的體系中,基本是以家庭經營+市場化服務形式出現的。

    各地連夜搶收

    “水利不搞好,種田就等于進賭場”

    應對農業風險,政府可以做的有很多

    天災免不了,風險少不了,我們能做的,就是如何最大程度化解風險,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害。這一點上,除了從事農業的市場主體之外,政府可以、也應該發揮更好的作用。

    一是地方農業發展中避免“親大戶、遠小農”。事實證明,小農家庭經營的韌性依然是化解風險的基礎要件,農業經營的風險之患提醒我們,規模并非越大越好,地方政府出于政績亮點,或出于治理便利而引入超級大戶,一旦遭遇風險就不免“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結果是政府補貼打了水漂、大戶虧了本、糧食安全還沒法保證,最后毀約棄耕,矛盾甩給地方。

    二是做好小農戶為基礎的農業生產服務。事實上很多糧食主產區的種植者是小農家庭,雖然面積擴大到適當規模,但經營邏輯仍是家庭自耕,具有抵御風險的能力。但遇到天災,也不能讓種植者獨面風險,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做好生產服務的辦法扶持小農戶、中農。

    如基礎設施上改善,特別是灌溉排澇的水利配套,鄂中一位種植戶就說,“水利不搞好。種田就等于進賭場”,國家每年投入那么多支農資金,完善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應該不難;如很多地方擠占了農村曬場,農民收麥后無法晾曬只能賣濕稻,這個短板也不難補齊。

    還有,政府可以做好產業服務,如鏈接社會化服務來搶種搶收,事實上這次“爛場雨”中有地方就做得不錯,積極外出尋找農機服務隊。

    如農業保險上,保險公司不愿和分散的小農戶做生意,小農戶也無積極性投保,單家獨戶理賠太麻煩,筆者調研的一個縣,縣里農業部門就組織全縣分散經營的小農戶集體投了保,主要糧食作物政策性農業保險由各級財政承擔80%,農戶僅承擔20%。一旦遇到天災減產,經過政府組織而形成了規模,保險公司也好定損理賠。當地干部說,“為了糧食安全,這點錢值得投”。

    可見,除了傳統的家庭再分配、村社互助之外,小農戶也可以和保險體系對接,只要政府做組織工作。

    三是提高農業產業的治理能力。“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級地方政府和農業部門也都有治理農業的重任,問題是怎么才能實現“有效治理”,這就是農業治理能力的內涵。

    現在很多地方政府要么對小農戶置之不理,要么就過度干預,治理手段主要靠做項目,離了項目就不會做工作。

    如筆者在皖北某縣調研時,三夏大忙機械跟不上,地方政府的包保干部就跑到外縣去調機械。河南“爛場雨”中的搶種搶收工作里,很多都是不依靠項目資金的,農業部門只要聯系群眾,回應群眾的急難愁盼,對接好市場服務,這也是農業治理能力的體現。

    四是推動構建一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體系。中央文件多次提到要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有機銜接的可行路徑就是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契約關系。很多農業龍頭企業在訂單農業模式下,需要通過保底線來為農民解決后顧之憂,一些具備集成優勢的社會化服務主體,也應建立與種植戶的風險分攤機制,避免甩包袱,真正打造良性的農業產業秩序,只有保證種植環節的利益,才能讓農業產業體系真正穩定下來。

    關鍵詞:

    上一篇:河北一派出所內煙花爆炸:當地曾發“一刀切”政策,此行動是為了環保-全球速看料
    下一篇:最后一頁

    日木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片|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手机| 亚洲精品人成电影网| 麻豆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久久| 亚洲av无码无在线观看红杏|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成人 | 亚洲人成77777在线观看网| 亚洲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国产经精品香蕉网| 亚洲制服丝袜精品久久| 456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 亚洲自偷自偷在线成人网站传媒|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 亚洲人配人种jizz|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 亚洲乱码国产一区网址| 亚洲综合伊人久久综合|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av无码喷奶水糖心| 综合偷自拍亚洲乱中文字幕 | 国产亚洲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亚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精品aⅴ一区区三区|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美女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 极品色天使在线婷婷天堂亚洲| 久久99亚洲综合精品首页| 情人伊人久久综合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