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相關資料圖)
“與其試圖改變觀念甚至嘗試引導年輕人‘早生多生’,不如根據這一代人的優先排序,在支持他們實現個人發展計劃的同時,緩解其組建家庭和生育的各種競爭壓力。”
近日,婦女/性別研究領域的全國性學術期刊《婦女研究論叢》2023年第2期刊發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鄭真真撰寫的《以性別視角分析人口新格局下的生育支持》一文,從性別視角解讀了中國人口近61年來的首次負增長。
鄭真真在文章中指出,性別視角對理解和應對人口變動至關重要,在相關公共政策設計、實施和評估中更應重視性別平等主流化。
該文在“生育支持政策的性別分析”這一章節關注了近年來各地修改、出臺的生育支持政策。文章認為,“有些政策討論和對策建議僅針對生育本身,未觸及問題根源和圍繞生育的社會與政策環境,更缺乏性別視角,值得引起重視和警覺。例如,對生育特別是多孩生育的育兒現金補貼、延長產假等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男主外,女主內’和女性照料角色的家庭分工。”
在鄭真真看來,“雖然當前為‘不敢生’發聲的主要是城鎮中產階層和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但應意識到即使在農村女青年中,生育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有研究發現,農村女性的觀念已經由傳統鄉土社會的終極性價值和功能性價值向現代社會的情感性價值轉變,年輕女性也掌握了更多的家庭生育決策權。因而,無論城鄉,中國正在沿著發達國家和其他眾多發展中國家的路徑走向長期持續的低生育率。”
“相對于社會層面的性別平等如教育、政治參與和經濟參與等,家庭層面和個體層面的性別平等與生育有著更密切的關系,例如家庭內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會增加婦女對生育的成本估計,而這方面的問題很難體現在宏觀層面。”她指出,“如果這種狀況沒有實質性的改變,來自家庭內外與生育相關的壓力會主要集中在婦女身上,增加了婦女的生育成本,無疑會對婦女的生育決策起到消極作用。雖然鼓勵和提倡男女分擔家務非常必要,但并不意味著要將家務和照料負擔轉嫁給男性。家務和照料勞動社會化是緩解工作和家庭沖突的重要途徑,從根本上減輕家務負擔,應是公共政策的著力點。”
“已有生育支持政策和相關討論主要集中在生育本身和嬰幼兒養育方面。但是應當看到,現代家庭的子女養育幾乎是伴隨一生的責任。”文章分析稱,“生育支持不僅要關注生育、養育、教育的經濟成本,更應重視不同階段的父母時間投入,采取措施調整制度安排,如靈活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地點、短期的非全時工作崗位等,才有可能避免父母因階段性的子女照料陪伴而退出勞動參與甚至中斷職業生涯。”
資料圖
此外,鄭真真還提到了長者照護對生育的影響:家庭成員的照料尤其是老年照料,也和青年的婚育決策相關聯,尤其與女性的生育決策密不可分。
因此,文章得出結論:在低生育率全球擴展這一大背景之下,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年輕一代的價值觀變化、年輕人對人生目標的計劃和優先排序、獨生子女家庭的照料焦慮、女性的照料角色延續,均預示著未來的低生育率發展趨勢。與其試圖改變觀念甚至嘗試引導年輕人“早生多生”,不如根據這一代人的優先排序,在支持他們實現個人發展計劃的同時,緩解其組建家庭和生育的各種競爭壓力。生育支持不能僅考慮生育的物質條件,還要考慮到圍繞結婚生育決策的方方面面,尤其應充分理解并緩解或化解女性的現實焦慮。勞動安排彈性化和家務勞動社會化,均為緩解工作和家庭沖突的有效途徑。
鄭真真認為,“人口轉變前后的政策干預效果說明,如果僅僅為了達到某個宏觀人口目標而采取政策干預,輕視家庭和個體的需求,不僅政策效果不佳,還有可能損害群眾利益,尤其是損害女性權益。生育支持政策不應僅關注宏觀人口指標的變化和人口目標的實現,而應將婦女視為生育主體,避免政策制定和實施中出現不利于婦女發展甚至損害婦女權益的問題。”
她指出,“鑒于職場和家庭內的性別平等對實現夫婦所期望的生育有支持和促進作用,考慮與生育相關的政策取向,應當超越在短期內促進多孩生育、提升生育數量的思維局限,更多關注性別平等、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家庭福祉以及其他民生方面的問題,致力于改善各年齡段人口的生活質量和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此外,不應指望任何政策對人口變化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即使合理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實施也需要長期堅持才能逐漸見效。”
“中國多年的實際生育水平低于群眾的期望水平,這意味著生育水平存在提升的空間和可能,但需要來自外部力量的有效支持。政府主導的、從性別平等出發的生育支持環境,將不僅有助于年輕夫婦實現自己的生育意愿,也有望遏制女性勞動參與率的進一步下降,對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長遠意義,這既是社會經濟發展和性別平等的重要標志,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要條件。”文章總結稱。
公開資料顯示,鄭真真1977年本科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電子學系,曾留學美國并獲統計學和醫學信息學碩士學位,2000年于北京大學獲人口學博士學位。1992年留學回國后,她在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任教10年,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統計學和人口分析技術的應用、婦女人口研究、生殖健康的社會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