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雨,輕輕敲醒沉睡的大山;藍天白云下,崇山峻嶺間,一條條田間便道阡陌交錯。農舍星羅棋布,青瓦白墻鱗次櫛比,與山野間重重疊疊的稻田交織成一幅和諧優美的畫卷——說起重慶市萬州區龍沙鎮黃金村,這個位于大山深處的偏僻小山村,完成從“四面都是山,種地全靠天”到“物阜民豐,百姓幸福”的華麗嬗變,就不得不說區農業農村委派駐黃金村鄉村振興工作隊第一書記鄒瑞昌。
接過“接力棒” “議”出發展新思路
連綿不斷的山峰,青得像發光的水晶,汽車在盤旋的山路上拐來拐去,眼前,村落晴如畫,山林晝起煙,一路欣賞著令人迷醉的風景,呼吸著山野間的清新空氣,還沒回過神來,一陣爽朗的笑聲打破了眼前的寧靜。
“快進屋坐。”黃金村鄉村振興工作隊第一書記鄒瑞昌一邊與記者攀談,一邊聊起了村里的稻魚種養項目。
“村里并不是沒有資源,只是長期以來缺乏開發和管理。”鄒瑞昌介紹,黃金村位于大山之內,農田平整成片,水源方便,水質優越,盛產優質水稻。以前,好資源藏在深山人未識,沒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村集體經濟自然薄弱,是名副其實的“空殼村”。
接過鄉村振興的“接力棒”,鄒瑞昌帶領工作隊與村兩委的干部們坐在村委會的院壩內“議”出一條村莊發展新思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水源方便、水田連壩成片的優勢,實施稻魚綜合種養生態項目。
說干就干,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順利流轉土地,鄒瑞昌帶領工作隊與村兩委的成員全部“下沉”,“進村頭、上屋頭、到田頭”跑斷了腿、磨破了嘴,院壩會開了幾十場,群眾的工作做通了,引進了業主并集中流轉土地1000畝。鄒瑞昌又利用自身專業特長,邀請農業專家到黃金村進行實地勘察、項目選址和技術指導。隨后,村集體以48畝果園地及閑置村小2000平方米房產入股,采取“企業+村集體+農戶”的方式合作創建稻魚農業科技示范基地500畝,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抓好關鍵“小事” 助力鄉村振興
青翠欲滴的樹木、有序堆放的垃圾、整齊擺放的農具,還有相間而植的樹木花草爭奇斗艷……到處都是一派生機盎然的田園風光。
“房前屋后打理得整整齊齊,以前,院子可沒這么漂亮。”正在打掃院子的村民張繼華笑著對記者說。
“錢袋子”鼓了,生活品質也要跟上來。從2020年5月派駐黃金村以來,鄒瑞昌用情用力當好“責任人”,帶領工作隊與村兩委齊心協力,干部一人承包一塊“責任田”,聚焦庭院凈化、綠化和美化,帶頭清理垃圾、改善居住環境,打造廁所要“蹲得”、飲水要“喝得”、院壩要“站得”、板凳要“坐得”的人居環境。同時積極引導群眾養成文明健康生活習慣,真正過上“倉廩實而知禮節”的幸福小康生活——通過抓好群眾最關注、最直接、最現實的“關鍵小事”,賦能鄉村振興“大事”。
“只有用心用情用勁解決好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并以此作為自己的‘上心事’,才能在鄉村振興的廣闊舞臺上建功立業。”兩年多時間過去了,走進村民之中的鄒瑞昌如魚得水,不僅沒有“屁股沒坐熱就走”,反而通過交朋友、拉家常的方式,很快就和村民們打成一片。
“真正是幫我們解決困難的‘及時雨’喲。”說起鄒瑞昌,村民徐會兵第一個豎起了大拇指。今年六月,徐會兵的母親突患重病,需要一大筆醫療費,就在徐會兵愁得茶飯不思的時候,得知情況的鄒瑞昌第一時間召集駐村工作隊、村干部開會商議,并將情況報告給鎮政府,請求給予政策幫扶。通過大家的努力,徐會兵的母親被納入防返貧監測對象,享受了低保醫療報銷政策,減輕了醫療費用負擔。
“征途漫漫,唯有奮斗,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這是鄒瑞昌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記者 黃玉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