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瀟帥繪 蓋瀟帥繪
去年以來,《軍事訓練健康保護規定》《軍事訓練傷臨時停止和恢復訓練醫學標準(試行)》先后印發全軍,嚴格界定軍事訓練傷分類診斷標準和損傷程度分級判定標準,最大限度降低官兵二次損傷發生率,為科學組訓提供了有力支撐。請看來自北京衛戍區某團落實新規的一組稿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你的手不是需要靜養嗎?怎么這個時間還在加訓?”深夜,北京衛戍區某團人力資源股干事張佳銀在檢查基層秩序時,發現前不久扭傷手腕的七連列兵李佳坤還在俱樂部里吃力地做著俯臥撐,于是急忙叫停。
1周前,李佳坤不慎受傷,軍醫建議他停訓2到3周,根據恢復情況決定是否恢復訓練。然而,營里即將組織體能考核,李佳坤擔心自己會給連隊拖后腿,于是便偷偷加練。被張佳銀發現時,李佳坤已是滿頭大汗,手也在微微發抖,訓練時間和強度明顯過量。
“訓練要講求科學方法,盲目訓練不僅無法提升成績,還會加重你的傷勢,影響后期恢復,甚至產生二次傷害。”張佳銀根據團里落實《軍事訓練健康保護規定》《軍事訓練傷臨時停止和恢復訓練醫學標準(試行)》的有關規定,要求李佳坤停止訓練,好好休養。
第二天的交班會上,張佳銀向團領導匯報了檢查情況,這件事引起了團領導的關注。他們通過調研發現,李佳坤不是個例,在其他連隊,也不同程度存在帶傷訓練的情況。
該團黨委認為,制訂訓練傷臨時停止與恢復有關規定是依法治訓、依法治軍的重要體現。“帶傷訓練就是有血性、有戰斗力”的思想觀念帶有一定片面性,反映出個別一線帶兵人依法施訓水平不高、法治思維欠缺等問題。因此,他們組織一線帶兵人深入學習相關規定,并邀請體系醫院專家展開針對性授課,引導帶兵人嚴格落實規定要求,幫助各級衛生人員切實掌握訓練傷病判定分級、常見傷病處理方法和恢復訓練組織方式。
科學訓練,人人有責。隨著《軍事訓練健康保護規定》《軍事訓練傷臨時停止和恢復訓練醫學標準(試行)》在基層的貫徹落實,該團戰士盲目帶傷訓練現象明顯減少,傷病人員的恢復訓練組織正規有序,全團官兵訓練成績穩步提升。
訓練傷防治成為“必修課”
員 趙 冠 許韶玉 記者 孫興維
前不久,在北京衛戍區某團剛結束的新兵結業考核中,百余名新兵通過11個課目的考核,交出了“參考率97%、及格率100%”的成績單。多次負責新訓工作的參謀梁吉山告訴記者,這個成績得益于團里科學施訓,學習貫徹落實《軍事訓練健康保護規定》《軍事訓練傷臨時停止和恢復訓練醫學標準(試行)》,提高科學組訓和依法施訓水平。
“近年來,實戰化軍事訓練的深入推進,對官兵身體素質、帶兵人能力水平均提出更高要求。”該團領導告訴記者,在以往工作中,部分一線帶兵人存在對訓練傷防治技能掌握不足,缺乏醫學知識、現代運動保健知識等問題,導致一些本可避免的訓練傷頻頻發生。針對這一實際,他們把訓練傷防治列入各級帶兵人的“必修課”,努力構建預防訓練傷的知識體系和人才體系。同時加強訓練傷預防常識普及教育,著力讓帶兵人掌握人體機能規律,成為科學施訓的“明白人”。在訓練展開前,他們要求各級帶兵人搞清每個課目的難度和危險系數。對于一些高難險課目,還會組織參訓人員進行體質評估和鑒定,及時向訓練部門提出訓練準入意見,切實避免不必要的損傷。
此外,為規范訓練傷治療,最大限度降低官兵二次損傷發生幾率,該團邀請體系醫院專家通過視頻授課、入營輔導等方式為一線帶兵人解讀有關制度規定,提高依法施訓水平。
“劇烈運動后必須進行拉伸,讓緊張的肌肉恢復張力和彈性,緩解肌肉酸痛……”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某連值班員焦言言在訓練傷防治方面收獲頗豐,他感慨道,“過去,因對訓練傷防治知之不多,遇到戰士受傷生病,總想著‘輕傷不下火線’,盲目給戰士加壓。掌握了訓練傷防治知識后,我才知道,這種做法不僅對戰斗力提升有害無益,還可能給戰士造成嚴重后遺癥。”
如今,隨著訓練傷防治常識的普及與宣傳,片面追求高強度、超極限的訓練現象在該團得到糾治,依法依規、科學安全組訓施訓蔚然成風。
微議錄
為戰斗力建設充電蓄能
■孫興維
在部隊訓練實踐中,訓練受傷在所難免。官兵受傷后,帶傷訓練也不少見,這種行為有時還會受到表揚。作為軍人,不畏傷痛、敢于拼搏自然值得肯定,但應清醒地認識到,訓練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官兵能力素質、提升部隊戰斗力,如果傷情嚴重到與此相悖,那這種“無畏”就值得商榷。
以前,訓練傷發生后,由于診斷治療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標準,對傷情判定與處置不盡相同。如今,有關規定的制定出臺,為訓練傷防治提供了法治依據。“帶病工作”“帶傷訓練”不提倡了,“泡病號”藏不住了,這讓各級科學抓訓、安全施訓的同時,也能更好地保護官兵身心健康,為戰斗力建設充電蓄能。
具體實踐中,各級帶兵人要轉變觀念,處理好培養軍人血性與維護官兵健康之間的關系,平時訓練不能非此即彼,簡單用一個方面否定另一個方面。要把依法依規抓訓意識融入練兵備戰全過程,牢固樹立“向規范化法治化要戰斗力”的思想,為部隊戰斗力高質量建設奠定基礎。相信隨著新規定在基層的全面落實,官兵們訓練傷病一定越來越少,打贏本領隨之越來越強。
相關鏈接
★為保障部隊從難從嚴開展實戰化訓練,去年以來,有關部門對《軍事訓練健康保護規定》進行全面修訂,嚴格界定軍事訓練傷分類診斷標準和損傷程度分級判定標準。同時明確,編有軍醫的組訓單位衛生機構根據有關醫學標準,綜合評估參訓人員健康損害或者恢復情況,及時向組訓單位提出臨時停止或者恢復訓練意見,組訓單位應當采納落實。
★今年2月,《軍事訓練傷臨時停止和恢復訓練醫學標準(試行)》印發全軍。這一標準圍繞軟組織損傷、骨與關節損傷、器官損傷和其他損傷等4類29種訓練傷,按照輕度、中度、重度、危重4個等級,細化具體意見,為規范軍事訓練傷臨時停止和恢復訓練提供了法規依據。(孫興維 通訊員 王振虎 許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