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你的大腦嗎、大腦到底有多奇特、腦科學轉化有哪些“鴻溝”……5月26日,中國北歐數字醫學全球創新論壇圍繞上述問題展開了探討。
作為2023中關村論壇的平行論壇,中國北歐數字醫學全球創新論壇今年的主題是“腦科學、基因科學與數字醫療融合創新發展——推動中歐數字醫療與健康前沿科技合作”,參會專家學者、企業家和投資人等暢所欲言,希望能夠幫助破解更多人類疾病領域的難題。
?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北歐數字醫學全球創新論壇高峰對話 主辦方供圖
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轉化難點
“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轉化,被稱為‘死亡之谷’,這也是目前中樞神經開發藥物的最大一個難點?!?/p>
在中國北歐數字醫學全球創新論壇上,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學(籌)生命健康學院院長王玉田以中風為例介紹,目前一些規模較大的藥物公司通過多年研發,都沒能夠在中樞神經開發藥物領域取得成功。”
“為什么這么難,沒辦法突破呢?”王玉田解釋道,大腦中樞非常復雜,要依靠藥物實現精準治療,必須了解大腦怎么工作,尤其是發生病變的時候,了解大腦工作機制才能找到精確靶點。當前,我們面對復雜的大腦卻只能用小的動物模型等進行研究,因此,很難真正找準與人有關的疾病靶點,但業內人士都知道,只有找到靶點,才能找到好的藥物。
王玉田發現,正在開發的相關藥物很難到達臨床,雖然一些藥物的基礎研究做得不錯,但在臨床試驗的時候設計上不合理。他還是以中風為例介紹:“中風是一個急性疾病,搶救時間最關鍵,如果按照原來的藥物設計思路,需要做一整套檢查,至少經歷3-4個小時,顯然滿足不了搶救必須的時間,再好的藥也無法及時發揮藥效,這就是臨床設計的不合理。
王玉田呼吁:“要想填補腦科學轉化鴻溝,就需要基礎科學家和臨床醫生能夠進一步緊密溝通洽商。”
數字人幫助醫生實現“分身”
近年來,在數字醫療領域,人工智能(AI)不僅積極參與其中,并且大放異彩。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副院長王鵬舉例說,AI已應用于一些早篩階段或者病人評估階段,比如評估上肢中風病人的康復能力,評估老人跌倒的風險、篩查青少年脊柱側彎等。
2022年,英特爾開始與不同領域的專家合作開發數字人醫生。王鵬介紹:“醫生經常需要開很多線上會,數字人醫生開發的初衷是希望AI可以幫助醫生實現‘分身’,讓他們既能夠學到知識,又能夠減輕部分工作壓力,比如問診、會診等。”
王鵬還發現了一些有趣的技術應用,比如多模態融合技術已經應用于醫學院臨床上的數字化培訓。她透露,英特爾最近在測試心肺復蘇的培訓實驗,精度能夠達到亞毫米級頻率,未來有望投入應用。
談及數字醫療產業面臨的挑戰,王鵬認為主要有兩個挑戰需要去解決:一是從有限的跨學科合作過程中,各自跳出自己的領域尋求融合;二是在商業上要做規?;蜆藴驶@也是企業生存的前提。
最大的挑戰是信息孤島
數字醫療正在形成一個產業,尤其是腦疾病領域,吸引了不少投資機構的關注。維梧資本董事總經理劉衛東稱自己是一個半路出家的投資人,化學研究背景的他去了制藥公司,現在又改行做了投資。
劉衛東以自己的從業經歷給出分析,在20多年前,癌癥是一個急性病,沒有太多有效的治療手段,主要采用化療,但副作用較大,病人的生存質量較差,當年對制藥界來說,癌癥和免疫是兩個重點關注的領域。20年后的今天,癌癥正在成為一個慢性病,投資領域也在轉換風向。
“今天的腦疾病領域有點類似20多年前癌癥疾病領域,正在進入一個精準 CNS(中樞神經系統)診療階段?!眲⑿l東說,“腦疾病是一個比癌癥更難治的病,即使再過20年時間也不一定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隨著精準診療不斷地深入,有望對每個CNS疾病的病人進行分層診療,這個治療手段將會被推廣。
劉衛東認為,腦科學領域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信息孤島,當前一些專利還在科學家自己手里。他希望未來腦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企業人士可以及時分享數據、信息、資源,比如像中國北歐數字醫學全球創新論壇就是一個很好的分享交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