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重慶市石柱縣三星鄉雷莊村、觀音村、下塘村等地看到,昔日雜草叢生的撂荒耕地,經過復墾復種后,如今已打造成連片集中的油菜地,一窩窩綠綠的油菜苗在微風吹拂下輕輕搖曳,田間地頭綠意盎然,村民在忙碌著除草,加強田間管理。
“地還是這些地,只是現在重新恢復了生命力。”三星鄉黨委負責人望著眼前的情景高興地說,耕地撂荒不僅荒廢了寶貴的土地資源,也制約著糧食生產,喚醒“沉睡”的耕地,是端牢廣大群眾飯碗的根本“糧”策。
據介紹,今年以來,三星鄉以黨建為引領,以作風建設年為保障,深入打好撂荒地復墾和耕地保護“組合拳”,為產業振興助推鄉村振興提供了“動力源”。
強化黨建引領,樹牢“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理念。今年以來,三星鄉按照縣委、縣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指導部署,全面履行撂荒地復墾和耕地保護主體責任,分別成立了撂荒地整治和耕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采取“黨建引領、干群聯動、抓點促面、整體推動”方式,多次召開專題會議,深入傳達學習上級關于撂荒地整治和耕地保護相關文件精神,全面貫徹“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層層壓緊壓實撂荒地整治和耕地保護責任,以黨建引領推動撂荒地整治、耕地保護工作高質高效推進。
深化作風建設,精準實施撂荒地復墾和耕地保護“糧”策。三星鄉以作風建設年為契機,按照全縣干部作風建設要求,聚焦撂荒地整治和耕地保護工作目標任務,堅持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始終把作風建設貫穿在撂荒地整治和耕地保護工作中,并以村組為單位,創新實施“網格化”管理制度。黨委政府負責人親自部署、親自安排、親自督導,組織鄉村組干部,展開“地毯式”“拉網式”排查,通過打通堵點、化解痛點、解決難點,推動整體工作取得明顯實效。
推進復耕復種,昔日撂荒田地變身“希望田野”。該鄉建立健全了撂荒地整治、耕地保護工作臺賬,在摸清全鄉6個村撂荒地整治和耕地保護底數的基礎上,堅持“一村一策”“一地一冊”動態管理制度,推行“村集體+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種植能手+基地+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有效推進撂荒地復耕和耕地保護工作。在今年夏季,全鄉按照要求共整治撂荒地594畝,耕地保護面積達578畝。為將“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到實處,入秋以來,按照鄉黨委政府統一部署,各村在復種工作中,將其全部種上了小春作物油菜,讓撂荒田地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生機。(特約通訊員 隆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