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肆虐荊楚大地,甚而波及全國,各地高校紛紛延期開課。高校如何合理安排在線學習,保證教學質量?本文為您介紹福建醫科大學在線課程的建設經驗。
疫情嚴重,各大高校暫緩開學,建設在線課程成為學校當前的工作核心。在教育部發布的《2018年國家精品在線課程》名單中,福建醫科大學赫然在列。在當前各地高校積極建設在線課程之時,《麥可思研究》對該校教務處副處長楊漸進行了專訪,為讀者分享該校在線課程的建設經驗。
重在培養學習能力
據楊漸副處長介紹,福建醫科大學采取循序漸進、自建和引入相結合的建設思路。截至2019年底,自建在線課程大約40門,獲得國家級立項1門,省級立項15門,校級立項17門,還有一些正在建設或者已建好使用但還未獲得立項的課程。同時,學校引進一批校外優質在線課程,包括國家級課程40門和非國家級課程100門,供校內教師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使用。
2019年,學校“內科護理學”課程獲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盟聯席會“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優秀案例”評選一等獎。在線課程可以提升師生的信息化素養,同時從“以學生為中心”出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促使他們在畢業后保有自我提升的后勁。此外,楊漸副處長說道,“在線課程非常利于課程的傳播和引入,我們希望把自建的優質課程分享給省內外的兄弟院校和大眾使用。開設一些醫學專業課也是社會學習者了解醫學的機會。”
特殊時期質量不“特殊”
在迫于疫情而“強推”在線課程的特殊時期,楊漸副處長表示,“學校結合以往開展在線教學的經驗,從若干方面著手制定保障計劃。”首先,所有課程依托各自的授課平臺建立課程群,打通了師生交流的通道。其次,調整教學計劃,學校對校內課程進行梳理分類,不同類別課程采取不同的調整措施,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慕課資源進行在線教學。
同時,學校要做好教師能力提升培訓工作,充分發揮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的作用,提供各慕課平臺的在線教學指導課,還要整理遠程授課的不同方法并制作教程攻略。此外,眾多出版社和各大慕課平臺開放了資源供各大高校使用,學校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
為了提高效率,根據課程所在平臺不同,學校建立了對應的微信群,例如福建醫科大學建立了中國大學MOOC群、超星在線教學交流群、雨課堂討論群和智慧樹交流群等,使用某平臺的教師和該平臺技術服務人員可以在群內交流,解決使用過程中遇到的技術性問題。
為了保障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質量,以學校統籌安排、學院(部)主體實施、課程自主負責的組織架構形式落實主體責任,各教學單位根據自身特點擬定教學組織方案和計劃,包括學生返校前和返校后的教學安排等。例如,授課期間,教師通過課程平臺布置課前課后任務,并通過小測驗、答疑討論等方式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學生返校后,教師會安排進門測試,考查學生在線學習效果,并根據測試情況安排過渡期的課堂教學。根據具體需求,教師可以安排3~6學時的輔導課進行查漏補缺。
四項措施提升在線教學能力
福建醫科大學不斷探索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方法,逐漸總結出四項措施。
※提高教師思想認識,做好頂層設計
開展本科教育思想大學習大討論,以在線課程的建設與應用為抓手,推進課程數字資源的建設、引進與應用。制定《福建醫科大學一流本科教育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打造融“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為一體的一流本科課程要求,讓廣大教師認識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給課堂教學帶來的便利。
※加大建引力度,拓寬建課空間
加大建課經費投入,公開招標引入3家在線開放課程制作公司助力課程建設,提供中國大學MOOC云平臺和優質在線開放課程包供教師使用。此外,學校在2019年完成第一批10間智慧教室的改造等,以課程建設和使用推動教師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強化教師培訓,提升信息素養
充分發揮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的作用,打造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系列培訓,建設教師在線學習中心,鼓勵廣大教師學習“互聯網+”時代智慧課堂的教學設計以及信息化教學工具的使用,全面提升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校領導也以普通教師的身份參加了培訓以提升各自的本科課堂教學水平,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強化責任考核,完善教學保障,堅持長期建設
不斷完善教書育人激勵機制,出臺《福建醫科大學推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實施方案》,將包括一流課程建設在內的教育教學項目納入職稱評定與聘期考核條件,科學設定教學工作評測指標體系,鼓勵教師使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授課,如對引入現代信息技術教學工具開展教學活動的課程,在教師職稱評定、崗位考核、崗位聘任和年終績效的計算過程中,按1.5倍教學工作量予以認定。
“互動”“實踐”怎么辦?
為促進師生交流互動,福建醫科大學倡導師生利用課程平臺對應的手機軟件進行答疑討論。此外,學校搭建了教學綜合服務平臺“M福醫大”,以實現線上評教、評學、課堂點名和成績查詢等功能。同時,在學校信息化辦公室、后勤管理處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學校實現了教室網絡的全覆蓋,并在所有教室電腦安裝教學所需軟件,使得在普通教室上課的師生均可使用信息化教學工具,加強師生互動效果,利于教師搭建翻轉課堂,融合線上和線下課程。楊漸副處長同時透露,“在課程的立項和驗收認定時,學校將教師參加平臺答疑討論次數列為主要依據之一,促進教師主動加強師生交流。”
學校的不少醫學類課程涉及實踐教學。為讓學生通過網絡課程掌握一定的實際操作能力,福建醫科大學的實踐類課程主要以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的形式進行設計,所有建成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均按要求列入學生培養方案的相關課程,并通過各學院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以及學校虛擬仿真中心(在建)檢測項目使用情況。
“當然,網課不能完全代替所有的實踐操作技能培訓,需做到虛實結合。”楊漸副處長這樣表示。以《失代償期肝硬化臨床診療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為例,學生從電腦端登入在線課程,以人機交互的形式了解“失代償期肝硬化病例的接診流程及診療思維”,學習該病例“所需的輔助檢查及如何分析運用檢查結果”,掌握“腹腔穿刺術操作步驟和做法”等,學生根據提示在項目中模擬臨床上對失代償期肝硬化病人進行腹腔穿刺術操作,初步掌握手術方法。學生通過課后系統對本次操作的評分及標注的扣分點可以得知自己的學習情況。通過測試后,學生可以預約學校實驗室的現場訓練,以獲得教師的進一步指導,最終在臨床上能夠獨立完成操作。
楊漸副處長說道,“可以說,這類網課很好地填補了以往講授式教學從理論到臨床操作的空缺。”麥可思對2018—2019學年本科在校生研究發現,學生對母校課程在“拓寬知識面”和“專業基礎課內容扎實”方面的認同率較高,比例均超過九成。而“重視實踐與理論的結合”稍顯不足,比例為89%。
課程評價不可少
福建醫科大學制定的在線課程評價標準主要參照上級部門發布的建設指南和組織的課程申報及認定標準。參加省級以上一流課程申報和認定的,主要以評審結果作為評價依據;參加校級及以下優秀課程申報的,評價標準參照福建省制定的課程建設指南及評價體系,并邀請校外專家進行評價。
對于在線教學的日常運行情況,除現有平臺管理員外,教務處正計劃給校教學督導組成員授權督導賬號以通過相關的課程平臺進行教學督導。此外,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信息化與教學方法創新指導委員會于2019年發布了《高等學校慕課建設與應用指南》,以此作為今后課程建設和評價的參照依據。
從教務處的職責出發,課程團隊、課程內容與資源、課程教學設計、學習支持與學習效果等是其比較關注的指標。“教務處希望通過評價結果判斷課程是否具備正確的價值引導,是否能體現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是否與現代教育深度融合,以及教師是否積極參與線上互動等。”楊漸副處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