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黨建活力,點燃創新服務“新引擎”
全域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的南陽梅溪實踐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管黨治黨,重在基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
2019年以來,南陽市臥龍區梅溪街道不斷加強黨組織建設,加快構建基層組織體系、治理體系和服務體系,把基層治理作為轄區治理的“底盤”:變“為民做主”為“群眾自主”、變“點上盆景”為“全域風景”、變“黨政獨舞”為“社會合唱”……
黨建引領、全域推進,開放融合、共享共贏,基層黨建新格局成就了城市基層治理的梅溪實踐。
不久前,在全市組織部長會議上把“探索推進全域黨建工作”列為2020年全市組織工作七大專項之一,臥龍區梅溪街道被確定為臥龍區全域黨建的首個試點。
以此為契機,梅溪街道吹響全域黨建沖鋒號,奮力探索“開放、互動、融合”的全域黨建新路子。
從“獨角戲”到“大合唱”
全域黨建關注居民最需要
4月11日,在熱鬧喜慶的氛圍中,南陽市首個街道級黨群服務中心“旗艦店”在梅溪街道誕生。
梅溪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始建于去年10月,今年3月完工,總建筑面積1700平方米。按照“黨建引領、空間共享、服務多元”的建設理念,梅溪街道建成了“一有九中心”的黨建陣地。
走進梅溪街道黨群服務中心,一股清新淡雅的氣息迎面撲來。隨處可見的黨建元素、一應俱全的娛樂健身設施、點綴在各個角落的綠植、明亮通透的大面積玻璃窗……
作為臥龍區全域黨建的首個試點,也是梅溪街道探索全域黨建的起點,梅溪街道黨群服務中心被賦予更多使命。
何謂全域黨建?通俗地講,就是打破體制、區域、層級、行業和部門邊界等制約,創新組織設置,優化資源配置,搭建共建平臺,構建起更大范圍、更加開放、更深融合、更高質量的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
在這一理念的支撐下,梅溪街道依托黨群服務中心,積極探索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新路徑,在全市率先探索以“黨建引領、全域推進、開放融合、共享共贏”為核心的城市全域黨建新模式,成立了由16個區直單位、12個轄區單位、7個駐街道部門、7個社區黨組織組成的聯合黨委。
梅溪街道黨工委主要負責人介紹,聯合黨委打破條塊、隸屬限制,各領域的黨組織以黨建工作和黨組織活動作為融合劑,“相融”在一起,把黨建工作融入各個領域、貫穿于各項工作中。
這意味著,一個在黨建引領下,全片區統籌、多方面聯動、各領域融合的街道全域黨建“旗艦”將揚帆起航。因強化了部門互聯互通,深化了條塊融合,部門應對基層治理“疑難雜癥”時,不必困于“單打獨斗”,而街道能更好地統籌,與多部門聯動發力“大會診、齊解決”。
一筆一劃繪就藍圖,系統謀劃整體布局。在具體工作開展中,梅溪街道加強與聯合黨委各成員單位的聯系,使單個黨組織的“獨角戲”變成各領域黨組織的“大合唱”,把更多資源整合下沉到基層社區服務和治理中,推動社會服務和治理重心下移至居民最需要處。
“全域黨建作為一項創新工作,決不能搞花架子,必須實打實,讓居民得實惠。”這位負責人說,接下來,梅溪街道將集結各方資源,探索建成梅溪街道“1+7+N”的黨群服務模式,即以1個街道級黨群服務中心為核心,統籌7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服務資源,聯動N個共建單位,為轄區居民、志愿組織、社團組織、共建單位等提供完善服務,形成梅溪特色的黨建服務品牌,為臥龍區全域黨建工作提供有益探索。
從“坐著聽”到“走出去”
網格管理解決居民煩心事
優化基層治理,黨建引領是關鍵。基層黨組織作為黨的“神經末梢”,更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前沿,必須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著力解決基層治理面臨的新問題。
梅溪街道積極探索“黨建網格”新模式,按轄區居民500戶左右、人口1500人左右的規模,將下轄的7個社區劃分為40個網格,每個網格設置一個黨支部,將生活、工作在網格內的黨員全部“網”進黨組織管理。同時,以樓院為單位,建立“兩長四員”隊伍,致力構建“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管理服務模式,實現政府與群眾溝通“零距離”。
網格之上,梅溪街道的黨員干部逐漸由以往的“坐著聽”轉變為“走出去”。
轄區一些背街小巷以及無物業管理小區的照明問題一直是不少居民關注的焦點。路燈雖小,卻關乎大民生。“兩長四員”們經過對轄區內7個社區的“盲區暗點”摸底、排查后,梅溪街道籌資十余萬元,投入背街小巷亮化工程,安裝300余盞太陽能燈,保障了居民夜間通行安全。
“黨建網格”一盤棋,落子布局、棋盤走勢全在縱橫之間。在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梅溪街道充分發揮社區網格管理優勢,整合轄區機關、物業企業等黨組織和志愿者力量,做好疫情防控知識宣傳、人員排查追蹤、環境衛生整治、居家隔離人員服務等工作,推動社區疫情聯防聯控。
依托社區網格化,梅溪街道各個社區均組建一名社區干部帶隊、三名黨員配合、一名志愿者支援的服務保障后勤隊伍,實行定人、定崗、定責“三定”制度,工作人員和居民線上密切溝通,線下“跑腿”相助,始終站在疫情防控一線,切實做到了排查摸底在網格、隔離管控在網格、服務保障在網格,共同織起一張龐大的網,牢牢把握戰“疫”主動權,為有效切斷疫情擴散蔓延筑牢嚴密防線。
“現在街道和社區工作人員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自己的管轄網格,聽聽群眾有什么需求,做好記錄并及時上報,第一時間研究如何幫助群眾解決問題。”梅溪街道辦事處負責人說。
良政善治能否成就一座城,居民的感受最直觀。家住幸福社區的王大爺動情地說:“現在社區服務真是越來越人性化了,不管是啥鬧心事,只要反映到社區都能及時解決,居住在幸福社區真幸福!”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以來,梅溪街道通過黨建網格,排查各類矛盾糾紛300多起,調成率達到98%,群眾安全感、滿意度不斷提升。
梅溪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平臺的成立,將為網格服務管理帶來更強勁的動力引擎。張若瑜說,目前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已組建新時代實踐中心、公共安全服務中心、黨建服務中心、居民議事參與中心、老年人服務中心、青年服務中心、婦女兒童服務中心、文體活動服務中心、健康管理服務中心九個中心。今后,將會有更多不同領域、不同專業背景的黨員志愿者聯合起來,深入社區網格服務居民。
從“重硬件”到“塑內涵”
精育品牌滿足居民新要求
居民需求日趨多樣化,對城市基層工作提出了新挑戰、新要求。
在探索黨建新模式的過程中,梅溪街道結合實際、因地制宜,一改社區黨建重硬件輕服務、重形式輕內涵的問題,將品牌理念植入社區黨建工作,賦予了黨建工作新的理念內涵。通過一系列黨建品牌的打造,讓基層黨建工作活力滿滿。
黨員和群眾需要什么,就創建什么項目、打造什么品牌。在這一思路的引領下,梅溪街道在內容形式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把一個個黨建品牌作為解決問題的具體項目,在下屬7個社區打造各具特色的黨建服務品牌。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文化蘊含著社區的精神內涵。在文化社區走一圈,隨處可見文化元素。墻壁上、花壇中、圍欄上,文化元素以多樣的形式造型出現,且形式可愛、內容親切。
文化社區位于市中心,老舊小區多,加上丹尼斯百貨、和城等大中型商超位于社區其中,商業文化氣息濃厚。
梅溪街道依托這一優勢,因地制宜,在文化社區大力創建文化型社區,以特色促發展,以活動強經濟,把社區建設成有特色、高品位的特色文化型品牌社區,完成社區建設從粗放到集中,從傳統到現代,從無序到規范的重要跨越。
文化的“香”和“甜”滋養社區居民的心田。對于社區的改變,中建小區的王大娘深有感觸。她說,以前大家在小區只有尬聊,現在可以和鄰居一起翻翻書、學學書法,還能定期參加社區舉辦的一系列文化活動,生活質量比以前高多了。
文化社區黨支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大主題下,社區將文化品牌細分為樓院文化、紅色文化、書香文化、道德文化、節慶文化五大系列,利用不同的載體和活動,豐富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增進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
“原來孩子在家,我們家長不知道教什么,送到社會培訓機構學費太高,現在有了‘幸福課堂’,孩子在這里可以學習玩樂、培養興趣、增長見識。”參加幸福社區“幸福課堂”的學生家長高興地說。
“幸福課堂”是幸福社區的黨建品牌,主要以轄區貧困兒童、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為重點服務對象,聯合轄區單位市第十四小學和河南工院志愿者,每周日下午2:30至5:30開展活動。記者在“幸福課堂”的課程表上看到,興趣愛好課、好孩子習慣分享課、育兒經驗分享課、心理咨詢課等課程一應俱全,每月都會根據不同人群靈活確定授課內容。
除了文化社區的文化家園、幸福社區的“幸福課堂”,建中社區的“119先鋒隊”、八一社區的“紅馬甲護校隊”、新西社區的“互助一家親”、梅溪社區的“愛心家園”、西關社區的“日間照料中心”等黨建品牌也同樣各具特色。現在,梅溪街道黨建工作已形成“一社區一品牌”。
全域黨建的推進,無疑將會為各個社區的黨建品牌注入更多內涵。張若瑜介紹,通過街道黨群服務中心,他們還將著力打造“我與梅溪‘N+1’”社區治理倡導計劃、“益動聯盟”志愿服務項目、“青心向上”青少年公益聯盟等多個特色服務品牌,提升合作內涵,全面升級黨建品牌。
“本固則枝榮,根深則葉茂。我們將以全市、全區推進全域黨建為契機,大力推進聯合黨委規范化實體化運行,打造基層治理新方式,打響梅溪黨建新品牌,讓紅色引擎成為基層治理‘幸福驅動’。”梅溪街道黨工委主要負責人信心滿懷。(全媒體記者 陳東 王涵 于鳴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