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周刊 特約 | 玄鐵
機構一直強調盈利復蘇,但2023年前兩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同時,美國銀行業危機加劇了國外局勢的焦灼,在這一環境下,對于投資者來說,“拋開指數做個股”的策略難度會更大。
機構等待盈利復蘇
【資料圖】
盈利全面復蘇,是機構看好今年A股行情的主因。中信證券年初預計,今年A股盈利同比增速將從去年的3%回升至10%。
但是,新近出爐的數據預示著復蘇之路并不平坦。今年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22.9%。從行業來看,重災區恰恰是過去三年盈利最牛的板塊,原材料和裝備制造業,分別下拉工業利潤15.7、6.5個百分點。從2020至2022年,受益于新能源行業的井噴式增長,礦物制品和電氣設備板塊指數的區間最大漲幅分別是2.17倍和1.15倍,截至周四收盤,二者較歷史峰值分別縮水26.4%和31.4%。
周四,中石油和中石化聯袂護盤,分別上漲6.95%和2.38%。中石油推出回購不超過一成的已發行A股和H股預案。這是在響應國資委此前發布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以回購和增持等方式,來引導公司股價合理回歸。樂觀來看,這是低估值的央企股價上漲的催化劑,或為弱市定盤星。
與此同時,歐美市場陷入了定價困難。全球經濟前景和央行利率路徑撲朔迷離。樂觀派黑石集團董事長蘇世民認為,硅谷銀行破產主因是疫情導致存款增加、美聯儲加息和移動銀行轉賬迅捷,預計美國多數銀行能解決這些問題。悲觀派則將銀行危機歸咎于對自2007年以來的全球過度負債的修正。傳奇投資者吉姆·羅杰斯周三稱:“美國通脹將比1970年代更嚴重,經濟衰退將是我有生之年最糟。”
當下,市場共識是一旦美聯儲停止加息,全球銀行危機甚至經濟衰退將戛然而止,如此論斷過于簡單。在2006年至2008年的美股牛熊轉換中,美股見頂在降息周期到來之后,美股見底亦在降息周期結束之后。
或許,當美聯儲降息之后,才是大危機水落石出之時。
“拋開指數做個股”難度大
各國央行是否會捅破自2008年以來大放水導致的資產泡沫,目前不得而知,按照過往經驗,新一輪資產泡沫往往催生于經濟蕭條期。本月,瑞信被瑞銀收購等銀行危機只是吹起全球股市微瀾,遠非雷曼破產時的驚濤駭浪,但是市場避險情緒高漲。目前,貨幣市場基金的資產規模達到創紀錄的5.13萬億美元,其中超過2380億美元是在截至3月22日的兩周中流入。
國內外的不同局勢,反映在A股盤面上,則是多空無方向波動的上下兩難格局。自從1月30日農歷兔年開盤以來,滬綜指截至周四的44個交易日里,有24天收陰,其間單日最大漲幅為2月20日的+2.2%,最大跌幅為3月10日的-1.4%;大盤在3216點至3342點窄幅波動,區間最大漲幅為3.9%。后市大概率復制2020年7月至2022年3月的“長周期+窄波動”的箱體格局。
大盤無大戲,多頭專家往往建議“拋開指數做個股”,這話在暗示逆流照樣可潛泳。現實卻比較殘酷,因為戰勝大盤是小概率事件。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周四,滬綜指年內漲幅達5.57%,在19919只私募股票型基金中,年內收益不虧損的有15214只,戰勝滬綜指的有5423只,二者占比分別為76.38%和27.22%。在3053只公募股票型基金中,年內不虧損的有2286只,戰勝滬綜指的有898只,二者占比分別約為74.9%和29.4%。今年以來私募和公募股基虧損家數占比分別約為23.6%和25%,皆和戰勝大盤的占比相接近。機構理財尚且兩極分化,散戶收益怕是遜色更多。
眼下,大盤不漲,而個別股票出乎意料的波動,預示著業績驅動行情已被題材驅動所取代。在過去20個交易日里,估值高企的AIGC、EDA、WEB3概念指數領漲,分別上漲10.5%、10%和9.94%,三者平均市盈率分別為88倍、74倍和77倍,追高買進風險極高,2021年元宇宙概念炒作是前車之鑒。經驗顯示,爆炒高估值題材股是變相金融收割,是典型的短平快游戲,稍有不慎便成山頂套牢者。
(本文已刊發于4月1日《紅周刊》,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紅周刊》立場,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