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會步入低欲望社會嗎?
不婚、不生、不買房,這是現在日本年輕人普遍的狀態。有人就給這樣狀態的社會定義為:低欲望社會。在這個社會里,奮斗不再能改變命運,而作為社會奮斗主力的年輕人就開始對周圍的一切喪失興趣。
有人說,日本什么都有,就是沒有希望。這個曾經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怎么會就沒有希望了?充滿朝氣的日本年輕人怎么就變成“廢柴”了?
要知道,上世紀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就這個僅有1.26億人口,37.8萬平方公里的島國,GDP卻能排在世界第二。1990年,東京圈的人均年收入為694.1萬日元,相當于39萬元。這個數字在現在看來可能并不夸張,但要知道,當年,中國的人均年收入僅為2140元。20多年經濟奇跡讓日本民眾的民族自信心空前膨脹。那么有了錢的暴發戶會干什么?當然是買房。不僅普通百姓,就連實體企業也炒房。于是,日本房產市場的泡沫越來越大,房價被推上了一個前所的未有高度,1990年,距離東京圈十公里以內的房子,均價折合人民幣達到7.3萬元每平。
而在此之前,轉變其實已經悄然發生,1985年,美國通過各種政策向日本施壓。而日本的繁榮失去美國的支撐,就像被戳破的氣球,一下子泄了氣。此后,消費和負債變成了洪水猛獸,昔日的揮金如土,如今成了一地雞毛,日本股市也開始長達20年的熊市。
而日本的低欲望社會正是起因于經濟迅速衰落。經濟不景氣,百姓收入低,也就造成了百姓消費欲望低,拉動不了消費,經濟更加不景氣,如此陷入惡性循環。
在這種背景下,當人們發現勤勞并不能致富了,還有誰愿意做繼續拉磨的驢?其實哪會有低欲望的人啊,只有求而不得最終放棄的人。日本年輕人就算燃盡生命去工作,依然還是買不起東京的一套房。壓力大、環境差、看不到未來……低欲望社會其實就是面對如此社會環境,年輕人的自我保護機制。當生存成本越來越高,年輕人沒有其他武器,只能選擇不婚、不育、不買房、不消費來減輕自己的生活壓力。
聽到這里大家是不是覺得很熟悉?這不正是我們身邊那些把躺平、擺爛掛在嘴邊的年輕人的狀態嗎?甚至連馬云都說過:如今的年輕人,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醒來走原路。我們不是不想改變,而是無力改變。不可否認,低欲望的狀態正在我國蔓延。
其實,早就有這樣一個說法流傳,日本是中國臺灣的明天,是大陸的后天。那么,我們真的會走日本老路,步入低欲望社會嗎?
要知道,中日的國情并不相同,發展階段也不同。彼時,受到美國各種施壓的日本,將外貿總額占GDP的比重降至20%以下,開始逐步依靠內需消費。但人口基數、老齡化等問題都限制了日本國內消費,而消費品的出口更是早就接近天花板。
而中國,雖同是出口大國,但經濟發展空間上卻有著區別。中國人口是日本的10倍,基數龐大,消費潛力巨大。另一方國產替代是巨大的經濟增長動力。換句話說,中國的內需消費增長空間巨大,和日本的飽和狀態還差得很遠。
都說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法讓是讓他過的“太舒服”。泡沫經濟崩塌后日本就像是家道中落的富家千金,早已成為了“草食系”,而中國是一個原本就一無所有的窮小子。富家千金什么都有,就是沒有前途。而窮小子,什么都沒有,但是有夢想和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