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21年,前10個月中,全國的商品房銷售面積更是達到了143041萬平方米,而銷售額也高達147185億元,這足以見得房子在我國的“暢銷”。不過,話雖如此,但買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尤其是高昂的房價,就已經“擊退”了不少剛需購房者。
大家直接通過上面的數據計算一下就知道了,平均下來每平方米的銷售單價可以達到10289元,過萬的價格,放在許多城市中,都算不得低價了,買一套房子下來,動輒要幾十萬上百萬元。
不過好在,國家對于房地產市場也出手管控了,全國各地出臺了各式各樣的政策來抑制房價的“上漲”,對于不少城市來看,的確頗有成效。而如今,2021年也即將要結束,大家知不知道,2022年的房價走勢如何呢?是漲是跌呢?兩份報告透露“答案”。
當下房地產現狀:存量房時代
其實房子如今作為一種流通的“商品”,市場內的供應和需求和價格的走勢就有了很大的聯系,而從供需角度,我們要先來看看當下我國房地產市場的現狀,綜合種種數據來看,我國目前已經進入了存量房時代。
什么是存量房?說簡單點,就是現有的房子完全足夠“供應”給市場,不用多建也不會出現不夠用的情況。為什么這么說呢?根據國家統計局在2019年時的統計數據,我國城鎮地區的人均住宅面積已經達到了39.8平方米。
也就是說,一家三口作為一戶的平均居住面積可以達到119.4平方米,這個數字絕對不算低了,雖說平均的數據不能代表人人都有房,但至少說明了,我國現有的住房是絕對夠人們居住的。
同時,根據著名經濟學家任澤平在2021年的一份住房存量報告,其及其團隊的研究結果顯示,2020年時,我國城鎮地區的住房戶套比達到了1.09,也就是說,我國平均每戶人家都有1.09套住房。
如果要是分開城市來看的話,三四線的這一比例甚至達到了1.12,對此任澤平表示,這是代表了我國住房市場整體的“靜態平衡”。由此可見,在供應的方面來看,我國的住房是足夠且充足的。
而要想知道需求方面,我們最要關心的就是人口了,就在2021年11月,國家統計局正式發布了《中國統計年鑒2021》。
報告透露房價的“趨勢”
在此份報告中可以看出,2020年我國的人口創下了不少“新低”,出生率首次跌破10‰,自然增長率也僅僅只有1.45‰,成為了近43年來的“新低”。同時,伴隨著老齡化的問題,我國勞動人口數量也在下降。
數據上來看,2020年我國勞動力人數大約在7.83億,而上一年這個數據則是7.89億。同時,對比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我國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下降了0.04%,而且據專家表示,這一數據還有下降的趨勢。
也就是說,未來我國人口并不“樂觀”,而這樣一來,“依附”于人口的行業,自然就會出現“問題”。人口代表了房地產行業的需求,正如任澤平所講的,房價長期發展要看人口,年輕勞動力的減少,誰來買房子?
所以說,整體來看,房價就算不會下降,但是2022年,要想繼續上漲,恐怕就是“難上加難”了。
區域“供求”仍舊存在差異
當然,上文的分析只是從房地產市場的整體來看,但根據任澤平報告內的說法,我國各區域之間仍舊存在一些“供求”差異。報告顯示,我國一線城市的住房套戶比僅僅只有0.97,也就是說,平均每戶擁有不到1套住房。
畢竟對于一線城市來說,每年的人口流入都是巨大的,像是北京、上海等地區,都是人口過千萬的大城市,且每年大量人才涌入,因此房子“不夠住”也是必然會出現的情況。跟一線城市對比起來,一些東北、西北等人口流失的地區,自然也會出現住房“過剩”的問題。
不過,這也并不能代表住房緊缺的地區房價就有上漲的空間,畢竟雖然人口流入,但真正買得起房子的人并沒有太多。
總的來說,2022年整體來看,房價上漲的空間很小,而分開區域來看,一線城市還是有上漲空間的,只不過如今“限購”、“指導價”等等舉措的實施,房價要想繼續上漲,還是困難的。
未來,“房住不炒”的定位還將繼續執行下去,房價將繼續平穩發展下去。大家對于房價未來的走勢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呢?你們覺得未來房價會漲會跌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