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式設計,一改“傳統”菜場形象;引入智能設備,精細化管理監測;打造“惠鄰”街區,開設便民店鋪……9月24日,記者在玄武區采訪發現,經過改造升級,蘭園集貿市場正給市民帶來全新的消費體驗。
上午7點,位于北京東路梅園新村街道的蘭園集貿市場準點開門,很早就候在廣場上的購物市民,乘電梯上了市場二樓,測溫、出示紙質健康碼后,魚貫而入。
市場內,通透干凈的環境讓人眼前一亮。記者注意到,市場整體結構呈南北走向,攤位分布兩側,面點區、蔬菜豬肉區、牛羊肉及水產區等依次排開,區域與區域之間不僅連廊貫通,還設置了座椅和洗手臺,營造了舒適的購物環境。為保障食品安全,市場內還有食品快檢室、食品溯源秤、信息公示大屏等配套設施。
南京寧鮮商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方超介紹,1995年蘭園菜市場建成,實現路邊菜攤入棚經營;2013年,從大棚市場轉入室內經營;到了2016年,又劃歸南京鐘山資產經營管理集團旗下寧鮮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統籌管理。2017年再次全面提檔升級,空調開放、無線網全覆蓋、農產品新鮮齊全。
“對于本市場的定位,我們目標不僅限于食材交易而在‘惠鄰’。”方超說。前期走訪發現,以市場為圓心,周邊缺少生活類店鋪,因此在更新時將菜場轉移到二樓,一樓融入藥房、超市、理發、雜貨店等社區型的便民服務商鋪,同時打造了北邊廣場和南邊立體車庫;多元化的市場設計,已惠及周邊近16萬居民。
上午8點半,市場進入最具“煙火氣”的人流高峰期。一家水產攤位上,商戶一邊熟練地將顧客選購的鯽魚稱重、去鱗、剖取內臟、洗凈,一邊傳授著燒菜經驗:“煎魚如果粘鍋,可以試試用姜擦鍋。”完成交易笑著與顧客道別后,商戶熟練地將魚鱗集中到一處,舀水清理地面污漬,然后用掃帚將水排入地漏,保持地面干爽。
這些看起來簡單的清潔操作,在老菜場能夠自發實施,可謂不易。“老舊菜市場自由散漫慣了,貨物亂堆亂放,不清理攤位內垃圾,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方超說。為了提升形象,去除陋習,蘭園集貿市場開啟了“大刀闊斧”的管理改革。首先以老帶新大力提拔年輕人員,讓年輕化的思想帶動管理思路的更新,同時制定績效考核制度,激發員工工作動力,達到以制度管人、以人管市場的效果;二是引入管理抓手,配備溯源秤、智能電表、全自動清掃機器等設備,節省人力成本,讓管理更加精細化和智能化;針對商戶,市場制定《蘭園市場經營規范》,落實立行立改提升標準。
市場強化制度“硬”管理之余,兼施人文溫度“軟”措施。市場管理人員定期與商戶談心,傾聽不解、不滿和愿望,盡可能解釋誤解、解決問題,幫助困難所需;另外還建立了獎懲機制,“紅榜”商戶可得到攤位租金減免,通過市場主體拓寬經營渠道。“現在市場不管有無檢查,每天都是一個樣,整個市場都充滿向上的精氣神。”方超說。
“軟硬兼施”管理成效顯著,市場如何形成常態化監管?據了解,玄武區于近期在轄區內18家農貿市場建立場內、場外兩套工作專班。場內設立“1+6”駐場工作專班,實現市場權屬方、市場管理方、政府監管部門三方力量的集中整合,發揮創建合力,壓實市場管理責任。
(記者衛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