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安徽省自然資源廳獲悉,截至目前,安徽通過引入社會資本,破解廢棄礦山治理資金不足難題,使近50萬畝礦山廢棄地得以修復再利用。
在省級財政補助21.61億元的基礎上,全省采用PPP等市場化方式吸引社會資本近30億元,對采煤沉陷區的規劃、修復、利用等環節進行整合,完成治理27.11萬畝,恢復耕地9.24萬畝,占穩沉可治理面積36.17萬畝的75%;并探索出“淺造田,深改湖,不深不淺種藕蓮”“穩建廠,沉修路,半穩半沉栽上樹”的“綠金淮北”等綜合治理模式,解決20多萬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
“十三五”期間,全省共有歷史遺留廢棄礦山3538個,完成治理2516個、24.7萬畝,提前一年超額完成規劃任務。以馬鞍山為代表的部分地市把大青山等廢棄礦山打包投入市場,通過企業進行“生態+文旅+服務業”全產業鏈開發,打造成深受群眾歡迎的主題樂園,為當地帶來了就業崗位和門票收入,解鎖綠色發展“新技能”。
用社會資本盤活“邊角料”是安徽持續推進的舉措,《關于探索利用市場化多元化方式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的實施意見》印發,明確礦山修復中廢棄土石料的市場交易方式,形成 “以用定治”土地整理路徑。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全省回收廢棄土石料500多萬方,并將4億多元收益反哺生態修復。目前,我省將遴選的池州等市24個項目,納入省級項目庫后推向市場,預計可利用遺留土石料資源2400萬方、恢復土地面積2.52萬畝。(洪曙光 許明偉 記者 徐慧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