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后,很多國家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防控舉措,經濟運轉按下了“暫停鍵”。全球經濟遭遇“倒春寒”。那么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到底有多大?4月17日上午,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一季度經濟運行的主要數據。透過數據來了解一下,目前我們面臨的困難是什么?對這些困難應該怎么看?下一步,又應該怎么干?
據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06504億元,同比下降6.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186億元,下降3.2%;第二產業增加值73638億元,下降9.6%;第三產業增加值122680億元,下降5.2%。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下降3.9%。這一系列數據顯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沖擊不小。
雖然一季度經濟增速下降了,但是經濟總量依然達到了206504億元,在世界經濟體中名列前茅。
總的來看,一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我國經濟社會大局保持穩定。3月份,隨著疫情防控成效持續向好,經濟秩序逐步恢復常態,很多經濟指標呈現改善趨勢。
先來看就業。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是229萬人。3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比2月份下降0.3個百分點。
為了穩就業,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中央提出要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根據就業形勢變化調整政策力度,減負、穩崗、擴就業并舉,抓好社保費階段性減免、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就業補貼等政策落地。
再來看物價。一季度,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4.9%。但從二三月份數據看,漲幅一直在回落。
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進出口和消費,在這次疫情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了 16.1%。二季度,我國投資將逐步回歸常態,投資活力將進一步激發,有效投資需求將持續釋放,投資有望逐步恢復向好。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最大的出口國, 外貿確實會不可避免地受到國外疫情和經濟衰退甚至蕭條的不利影響。一季度,貨物進出口總額65742億元,同比下降6.4%。其中,3月份進出口總額24459億元,同比下降0.8%,降幅比1-2月份收窄8.7個百分點。這一數據明顯好于預期。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超過76%的重點外貿企業產能恢復率已經超過70%,整體來說,外貿企業生產都進入了正常軌道。
消費是最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壓艙石。這次疫情對零售市場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數據顯示,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0.3%。但互聯網經濟活躍,新動能逆勢而上。一季度,網上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5.9%,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3.6%,比上年同期提高5.4個百分點,消費長期向好趨勢沒有改變。
與此同時,新產業新產品增勢不減。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受疫情影響,脫貧攻堅的任務能否如期完成備受人們關注。一季度,脫貧攻堅扎實推進。
從一季度經濟運行的主要數據來看,疫情對我國經濟發展確實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而且由于全球疫情的蔓延,我們恢復經濟運行的壓力也不小;但從另一方面看,在黨中央部署下,“六穩”等各項政策措施正發揮積極作用,投資、進出口、消費等各方面正逐步向好。越是在困難面前,我們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中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綜合起來看,中國經濟發展有著巨大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現在,關鍵還是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化壓力為動力,化危為機,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