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閩臺書畫名家作品展系列工程“周瑛百年·山外山”12月23日在福州舉行,周瑛三子周子薦在現場。 呂明 攝
中新網福州12月24日電(記者 林春茵)23日,第八屆福建藝術節期間,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福建師范大學主辦,福建省美術館、福建省閩臺文化交流中心承辦的鄉情·閩臺書畫名家作品展系列工程首展“周瑛百年·山外山”在福州展出。展覽精選周瑛79幅木石多媒材及版畫創作,呈現了畫家自1970年至2000年近30年黃金創作時期的作品全貌。
周瑛(1922-2011),著名版畫家、美術教育家。本名周林長,1922年出生于福建長汀,1948年畢業于福建師專藝術科(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前身)后赴臺,1948年至1988年任臺北師范學院(今臺北教育大學)教授,是一位影響臺灣畫界的重要美術教育家。
鄉情·閩臺書畫名家作品展系列工程“周瑛百年·山外山”展覽現場。 呂明 攝
在福建省美術館展廳現場,周瑛第三子周子薦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回顧周瑛的創作點滴和鄉情。他說,周瑛從不認為自己是藝術家,執教臺北師范學院(今臺北教育大學)40年,培養多位對對臺灣現代美術產生深遠影響的畫家,他覺得自己就是個“教書的”,或者“畫畫的”。
“先父在福建讀書成長,遺愿是把書畫送回大陸。他從不以藝術家自居,他只說,做藝術啊,修來世吧。”周子薦環顧四壁畫作說,父親2011年辭世后,他奔波兩岸,將父親畫作帶回大陸多次展覽,引起反響,“現在就是來世了”。
周瑛在臺期間經歷坎坷,飽受磨礪,對臺灣現代美術風潮有自己的灼見。他的作品多次獲得臺灣地區重要獎項,并兩次入選堪稱世界三大展之一的巴西圣保羅雙年展。周子薦說,父親周瑛的作品“都不是藝術市場的畫”,是父親對東方和西方藝術的多元探索。“這是一種文化咀嚼,他消化,內化,然后出來的東西,非常禪機又非常當代。”
鄉情·閩臺書畫名家作品展系列工程“周瑛百年·山外山”展覽現場。 呂明 攝
“周瑛藝術探索之路曲折而痛苦。”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福建師范大學臺灣美術研究中心主任李豫閩認為,周瑛可貴之處在于“抽象藝術有濃郁濃烈的東方哲思”。
記者在現場看到,周瑛畫作有原木材質的裝置藝術,有“石”塊印記的版畫,以及自然題材的油畫作品;有形跡可辨的具象,也有抽象的意象。李豫閩告訴記者,畫家創作所用的木料是產自臺灣的檜木,或來源于彼時臺灣大拆寺廟時的木材——有的作品中釘子洞眼清晰可辨。
首頁上一頁12下一頁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