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著名劇作家鄭懷興創作的新編戲《借新娘》在福州大戲院亮相,仙游鯉聲劇團演繹得入木三分,博得陣陣掌聲。
此前一日,鄭懷興在省圖書館分享他創作的《林龍江》《青藤狂士》《海瑞》《浮海孤臣》等四部與明代有關的歷史劇,這是第八屆福建藝術節系列講座的第三場。其創作的心路歷程,讓廣大書友得以從中管窺戲劇之于生命、時代的意義。
“寫史劇不僅僅是寫歷史上發生過的故事,也不是編造一個離奇的吸引人的故事,而是要用思想的靈光去激活古老的題材,使本屬于歷史的東西,化成也屬于當代的、屬于你個人的東西。這不是把思想強加于題材,而是自然生成的?!编崙雅d說。
找準與歷史人物情感的契合點
“為什么我對某個題材會發生興趣?就是因為這個題材蘊含著我已認識或未曾認識的真理,我遇到了,如同遇著知音一樣狂喜,就產生了非將之挖掘出來,非將之塑造出不可的沖動?!编崙雅d說。
鄭懷興的家鄉莆田,古稱興化府,在明代倭亂期間飽受倭寇的禍害。興化府成為倭寇攻陷的全國唯一府城,至今當地還流傳著許多與抗擊倭亂有關的風俗民情。
“我一直關注倭患的歷史,2004年開始翻閱有關的史料,并以此為背景先后創作了莆仙戲《林龍江》、京劇《青藤狂士》、瓊劇《海瑞》和泉州高甲戲《浮海孤臣》?!编崙雅d說。
2004年,鄭懷興讀《林子本行實錄》時,林龍江的事跡讓他格外感動。林龍江出生在莆田,是明代杰出思想家、哲學家、抗倭英雄,也是儒釋道三教歸一理論集大成者,被世人尊為“三教先生”。
帶著感動,鄭懷興創作了莆仙戲《林龍江》,重在刻畫這位三一教創立者,如何在倭亂中救苦救難、行善濟世的感人事跡。
“在歷史劇的創作中,作者應該找到當代的情感、自己的情感與歷史人物情感的契合點?!编崙雅d說,將今情注入古事,才能使古人“復活”過來,才能從這些栩栩如生的古人身上發現今人的影子,發現作者的影子,才能引起今人的情感共鳴。
在歷史的縫隙中尋找創作靈感
后來,鄭懷興又陸續創作出《青藤狂士》《海瑞》《浮海孤臣》等戲劇,刻畫了徐渭、海瑞、蔣洲、胡宗憲等明代士大夫,重在表現其痛苦的掙扎與人性的光輝,“尤其是蔣洲,如果他招安倭寇首領王直成功的話,就避免了興化府城的淪陷與仙游縣城之戰呀……這是我創作這四部明代歷史劇的初衷”。
鐘情于歷史劇創作的鄭懷興,曾摘得全國優秀劇本獎、曹禺戲劇獎·劇本獎、文華劇本獎、老舍文學獎·優秀劇本獎、中國戲劇節優秀編劇獎、田漢戲劇獎·劇本一等獎等多個獎項,并在不斷摸索中悟出一個道理——不厚誣古人,對歷史懷敬畏之心。
“歷史劇首先是藝術作品,而不是歷史教科書。應該允許歷史劇作者大膽進行藝術虛構,而不必拘泥于史料?!闭劶皠撟髦小笆穼嵟c虛構”的關系,鄭懷興感嘆道,要是沒有從歷史的縫隙細挖下去,他就寫不出《青藤狂士》。
“早在1984年,我就對徐渭這個奇才很感興趣,可是到了2010年才開始創作。我重翻《徐渭集》,看到很不起眼的一篇《賀嚴公生辰啟》,感到困惑與不解。他既寫了《狂鼓史漁陽三弄》,借禰衡擊鼓罵曹,以頌沈煉、斥嚴嵩,卻為何又替總督胡宗憲代筆,謳歌自己所痛恨的奸佞?由此追蹤下去,挖掘下去,靈感就來了?!编崙雅d說,類似的情況在他史劇創作中還有不少。
在鄭懷興看來,養成這種見識或眼力,非一朝一夕之所能。他舉例說,為何卞和能發現那塊后來命名為和氏璧的璞呢,是因為他有這等非凡的眼力。是他發現了這寶玉,玉與發現者已融為一體了,故此名為和氏璧,“編劇與作品的關系,也應該是這種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