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黃縣農業農村局堅決貫徹落實食品安全“四個最嚴”“產出來”“管出來”要求,完善監管機制網絡,創新監管方法手段,抓產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特別是2020年以來,以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建設提升行動和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創建為契機,狠抓農業系統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積極倡導誠實守信,有效懲戒失信行為,較好地促進了產地農產品生產水平向高質高效發展。截至目前,內黃縣已建立農安信用監管縣、鄉、村三級網格化管理體系,全縣信用體系監管隊伍達928人,出臺了《內黃縣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管理辦法(試行)》,建立了農業生產主體信用檔案1127家,在全縣39家“三品一標”企業開展農安信用評價及結果應用,推行了黑名單制度,全年農安信用專項經費達20萬元。
制定農安信用管理制度制度是開展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自2014年起,在縣、鄉、村、基地三級四層中全面推廣質量安全承諾制度,簽訂質量安全承諾書;2016年,依托內黃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平臺公布了《內黃縣企業信用評價規則》;2021年,開始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與農業項目扶持、農業品牌推選、農產品認證、農業展會等‘4掛鉤’”,研究起草了《內黃縣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管理辦法(試行)》(送審稿),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將盡快印發實施。通過管理制度和政策引導,進一步落實了農產品生產經營者主體信用責任,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強化生產主體信用管理將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管理納入內黃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大數據管理平臺,統一規劃,數據共享;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重點對象信用檔案,現已實現全縣規模涉農主體檔案的電子化。2020年把合格證電子信息化系統納入全縣追溯平臺第二期大數據系統管理,結合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的試行,深化內黃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
推行信用分類分級監管在“三品一標”企業開展農安信用試點探索,將企業的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兩個領域作為信用體系建設監管的重點,利用信用信息對企業主體進行分級分類,實行對信用等級評定優的企業優先進行“三品一標”認證升級、對信用等級不夠的企業不再進行“三品一標”續證的獎懲監管措施,加快推進農安信用體系建設。按照“邊研究、邊試點、邊推動”的思路,組織農安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不斷加強理論研究和局部試點探索,將農安信用工作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中,縣、鄉、村三級合力,形成符合內黃實際的好經驗好做法,達到以信用促質量、以信用促品牌、以信用促效益的目的。
開展信用科學評價和推廣應用內黃縣在已建立的主體信用檔案以及有關數據基礎上,依據《內黃縣企業信用評價規則》規定的信用等級劃分和評價方法,對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開展全覆蓋、標準化、公益性的信用綜合評價,對星級企業給予在“內黃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進行公益宣傳的扶持政策,加大信用評價結果的運用力度,并推動將其作為審查主體資格、審批行政許可事項、下達財政支持項目、制定分類監管措施等的必要條件。運用大數據、智慧監管等多種形式加強對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的服務和監管,通過在企業懸掛農產品質量安全公示欄,建立了“食用農產品合格證上墻”、投訴舉報獎勵、農產品質量安全守信褒獎和失信懲戒等系列制度,強化經營主體和行業的誠信責任,布局完成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鄉、村三級信用體系。
營造誠實守信的良好氛圍內黃縣積極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宣傳培訓工作,規范農安信用管理的業務流程。充分發揮農安信用“雙隨機”監管的作用,形成農產品質量安全“紅黃黑”榜,推動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和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主體積極參與農安信用評價及結果應用。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獎懲聯動機制,營造誠實、自律、守信、互信的社會信用環境,并充分利用陽光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層農業技術推廣、農民豐收節等活動,加大誠信教育宣傳力度。引導農資和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樹立企業誠信文化理念。利用中國食品網、安陽日報、內黃融媒等多種媒體資源,多渠道宣傳農安信用體系建設的成功做法和先進經驗,構建誠實、自律、守信、互信的社會信用環境,讓誠實守信的意識和觀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