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莆田市涵江區用足農業、生態、文化資源稟賦,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品牌運作、數字治理等多元賦能路徑,助力實現產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富美。
(相關資料圖)
黨建引領,產業更優
涵江區聚焦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按照“黨建引領鄉村振興·聯農帶農合作共富”的理念,通過支部發力、黨員帶頭、干群聯動,探索建立“黨建+產業”模式,吸引越來越多的在外流動黨員和鄉親把好項目、好技術帶回家鄉,把黨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產業發展優勢。
7月底,新縣鎮與駐外流動黨組織書記聯合體——福建初景投資有限公司簽約落地千畝生態莊園示范項目,整合該鎮白云村等地約66.67公頃撂荒地、荒山果嶺,建設集農、林、藥、果綜合開發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基地。與新縣鎮一樣,涵江區各鄉鎮通過黨建引領推動700多公頃撂荒地復耕復種,讓荒田變良田,夯實了鄉村振興基礎。
涵江區東泉村有著豐富的紅色和生態資源,在本村鄉賢引領下,去年初成功引進福建融合康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投資1.1億元,盤活東泉小學及流轉村民的閑置用地,建設“教育+文化+生態+旅游”新智慧文旅打卡地,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近20萬元,并帶動村民就近在民宿和采摘園“上班”增加收入。
品牌運作,農民更富
品牌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引擎,涵江區引導各鄉鎮“打響一個品牌,帶動一方產業,富裕一方群眾”,把區域公共品牌建設成為產業興農、品牌強農、促推鄉村振興的典范。
年初大洋鄉首創推出“我在大洋有畝田”共享稻田認領公共品牌,引發網絡高度關注,點擊率超過百萬人次,吸引全省各地的黨員干部和廣大市民慕名來大洋當上“東稻主”,體驗“春種一粒種,秋收萬顆糧”的農耕樂趣。目前全省各地黨員干部和市民已認領當地流轉耕地和撂荒地2128多畝。借力“我在大洋有畝田”這一公共品牌,大洋鄉還通過舉辦鄉村好時節、插秧文化節等活動,積極打造農文旅深度融合的鄉村振興新模式。
目前該區萩蘆鎮的“五彩萩蘆”、莊邊鎮的“望江萩水”、新縣鎮的“夾祭先生”、大洋鄉的“我在大洋有畝田”等區域公共品牌,成為助推當地提升農產品質量、完善產業鏈條、帶動村民致富的核心標志。
數字治理,鄉村更美
近年來,涵江區設立鄉村振興專項資金,優先用于數字鄉村建設,推動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建設鄉村治理數字化平臺,讓數據多進村,農民少跑腿。“數治”進一步強化網格化管理和服務水平,讓矛盾化解不出村,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江口鎮是福建省著名僑鄉,為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江口鎮率先在全市建設鄉村治理數字化平臺,將全鎮劃分為203個網格、2939個網格單元,在線互聯互通,探索“黨建+積分+數治”共治共享新模式。點開海星村掌上系統平臺,里面涵蓋了智慧黨建、三農服務、辦事指南等多個板塊,村民在家登錄平臺就可以輕松辦事,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在萩蘆鎮黨群服務中心,鎮鄉村振興發展中心主任趙荔娟通過手機操作,點開了“數字萩蘆”這個集服務、監管、發展等功能多位一體的鄉村建設合作平臺,內設的村莊規劃、建房示范、待辦申請、工匠培訓等10個功能模塊簡單、好操作,村民在家動動手指,符合條件就能申請建房。該平臺還創新實現實時監督村民在建房屋,若村民沒有按照審批規范蓋房,平臺關聯的在建房監控視頻上會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加以制止、糾正。“數字萩蘆”不斷探索加強農村建房管理、創新土地經營方式、盤活農村集體資源等新路子,有效破解農村建房審批難、監管難、兩違頻發等問題,實現建房審批監管數字化。(李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