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自然資源廳8日發布《2019年江蘇省海洋經濟統計公報》,據初步核算,2019年該省海洋生產總值(GOP)突破8000億元(人民幣)大關,達到8073.4億元,“藍色引擎”作用持續發揮。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江蘇省自然資源廳于當天發布《2019年江蘇省海洋經濟統計公報》。
公報稱,2019年,江蘇海洋生產總值(GOP)突破8000億元大關,達到8073.4億元,比上年增長8.5%,海洋生產總值(GOP)占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8.1%,海洋經濟總量和發展質量同步提升,“藍色引擎”作用持續發揮,不斷助力該省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
公報顯示,海洋生產總值構成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24.8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3851億元,增長9.9%;第三產業增加值3697.6億元,增長7.8%;海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6.5%、47.7%和45.8%。
公報顯示,2019年,江蘇主要海洋產業總體保持穩步增長。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旅游業和海洋漁業作為江蘇海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其增加值占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35.6%、23.3%、17.1%和13.7%。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等新興產業增速領先,分別增長12.1%、12.2%。
此外,江蘇海洋經濟“江海聯動”特色明顯。2019年,3個沿海設區市海洋生產總值(GOP)實現4113.3億元,比上年增長8.2%,占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50.9%,占據“半壁江山”。
其中,南通市海洋生產總值為2188.9億元,比上年增長8.6%,占其地區生產總值的23.3%;鹽城市海洋生產總值為1136.1億元,比上年增長7.5%,占其地區生產總值的19.9%;連云港市海洋生產總值為788.3億元,比上年增長8.1%,占其地區生產總值的25.1%。
2019年,江蘇10個非沿海設區市海洋生產總值達到3960.1億元,比上年增長8.8%,占該省海洋生產總值的49.1%。其中,7個沿江設區市(南京、無錫、常州、蘇州、揚州、鎮江、泰州)海洋船舶工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優勢明顯,造船完工量占全省的79.3%,規模以上港口貨物量占86.9%,集裝箱吞吐量占比72.4%。
同時,沿江設區市海洋設備制造業、涉海產品及材料制造業、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等在江蘇占有重要地位。(楊顏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