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急是應急管理現代化的發展方向,數字智能化手段在防災減災中“大顯身手”,持續助力提升地質災害防治應急能力。
(資料圖)
一張圖匯集災害隱患風險點
在福建省福州市應急指揮中心,大屏幕展示了福州市自然災害綜合管理平臺。不同顏色的數據實時滾動,從地震、氣象到交通、住房,各類信息匯集成“一張網”。哪些區域是風險點,哪些地方存在隱患,一目了然。
福州市應急指揮中心于2020年5月投入運行,是福州市應急指揮調度的神經中樞。針對福州臺風、暴雨等災害頻發常發特點,平臺的臨災風險預估子系統基于風險普查的人口、經濟、房屋建筑等承災體數據、減災資源與能力數據及歷史災害數據,結合衛星遙感數據、無人機數據等,可研判未來12小時至24小時臺風和暴雨情景下的致災風險,自動生成分析精度更高的評估報告。
這個“神經中樞”正常運轉,得益于2020年以來開展的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調查數據成果。通過普查,福州市摸清了風險隱患底數,建立了災害風險預警系統。
整合10大災種1307萬項數據
由省應急管理廳推出的“福建省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信息化系統”項目在不久前舉辦的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數字福建”館展出。
該系統通過匯聚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全災種數據,為全省防災應用提供大數據支撐。系統采用“1+N”架構,以構建“一單一庫一系統多應用”方式,形成普查成果“一張圖”及“二三維一體化”等可視化應用,并實現臨災快速評估等功能。該系統以省級基礎數據平臺為核心,整合災害風險普查10大災種1307萬項數據,實現數據統一、規范、高效管理和共享應用;通過數據治理,可實現防災應急監測預警智能化、指揮救援信息化和科學決策數字化;通過數據共享,大力推動普查成果應用落實落地,可向全省各縣(市、區)和相關部門提供數據服務,將普查成果廣泛應用于全省防災減災規劃、工程建設與綜合管理等領域。
記者了解到,下一步省應急管理廳將充分挖掘普查調查數據價值,不斷強化普查數據賦能水平,支持跨部門災害數據匯交共享共用,加速推進數字應急綜合應用平臺迭代升級,不斷夯實“數字應急”基礎,不斷提升普查成果應用廣度和深度,不斷深化防災減災救災模式。
“地震預警+科普”覆蓋線上線下
作為地震帶上的省份之一,福建如何精確監測地震?記者從福建省地震局了解到,福建地震臺網有120個基準站,用于完整監測大中小型地震;85個基本站,主要監測大震、強震;900個一般站,提升監測密度,幫助完成災害評估。“這1105個站點可對全省1.5級以上地震精準監測,部分地區監測能力可達到1.0級。”李軍介紹。
地震預警是利用縱波與橫波到達地表的時間差來完成的。“縱波攜帶的能量較小,一般會先到達地表。橫波攜帶能量較大,破壞性大,比縱波晚到。利用兩者的時間差來確定地震信息,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把地震信息告訴大家,以便采取緊急避險措施。”李軍介紹。
2018年,由福建省地震局自主研發的“福建地震預警”客戶端正式上線,利用高效可靠的消息傳遞機制,實時接收福建省地震局推送的閩臺地區地震預警和全球地震速報信息,同時還提供地震科普和避難場所查詢等功能,目前可在福建省地震局官網和各大移動端應用商店下載。
在省內各大公共場所,特別是中小學校,福建省已布設了1.8萬余臺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終端,利用電子屏與顯示燈告知地震相關信息。“終端上有4種顏色的顯示燈,紅橙黃藍四色表示不同的地震強度和危害程度,更加直觀醒目。”李軍解釋。
“根據當前的定位,客戶端與終端不僅能夠告知地震信息,還能夠預估破壞程度,以便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李軍介紹,“在沒有地震發生的時候,我們利用客戶端和終端對地震知識進行科普宣傳。”此外,省地震局未來還將進一步開放數據接口,為更多的人提供地震預警和科普服務。(記者 馮川葉 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