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以來,晉江、惠安等地海邊接連上演“藍眼淚”奇觀。“五一”假期即將來臨,不少市民可能會有踏浪追“淚”的打算。那么“藍眼淚”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近日,記者驅車前往惠安惠女灣一探究竟。
記者在惠安惠女灣拍到的“藍眼淚”
現場:凌晨海邊成功追“淚”
25日晚,記者咨詢相關專家和岸邊漁民得知,次日凌晨具備產生“藍眼淚”的條件。26日凌晨1時許,記者和同事從中心市區驅車前往惠安縣凈峰鎮惠女灣。
50多分鐘后,車輛抵達惠女灣附近的停車場。記者一行走到沙灘上,放眼望去,只見大霧繚繞,能見度較低。現場還有幾名特意前來觀賞“藍眼淚”的攝影愛好者。“在網上看到了‘藍眼淚’,專程從安溪來到這里,想目睹這一神奇現象!” 攝影愛好者王先生說。
凌晨2時許,正逢漲潮,記者走進海灘。此時,在前方海面30米左右,一道藍光突然閃過,持續了約3秒鐘,就消失在黑暗中。過了幾分鐘,又一道藍光踏浪而來,猶如星河一般。“‘藍眼淚’出現了!”海灘上觀賞的人群驚呼聲不斷。
說法:夜光藻或海熒繁殖引發
那么“藍眼淚”究竟是什么?記者就此采訪了泉州刺桐科學傳播學者、泉州師范學院海洋生物系副教授邱勇。
邱勇介紹,“藍眼淚”是指一些海域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發光甲藻夜光藻或發光浮游動物海熒大量繁殖,夜晚它們隨著波浪擾動等刺激而發出藍色熒光的自然現象。之所以稱其為“藍眼淚”,是由于這類藍色熒光會隨著岸邊的海浪此起彼伏,就像大海流出的眼淚。
“從科學觀測角度上來說,泉州海邊春季較高頻率出現‘藍眼淚’并不稀奇,一直都有研究和報道。”邱勇說,4月-5月海水水溫較低,海邊出現的“藍眼淚”的原因通常是由于夜光藻的爆發繁殖,導致發生夜光藻藻華(俗稱赤潮);6月-8月夏季海水溫度較高,常見是由海熒爆發造成,也有可能出現夜光藻和海熒二者混合發生的情況。
提醒:不建議過多接觸“藍眼淚”
那么“藍眼淚”的出現是否可以預測呢?邱勇稱,一般在春夏之交,每年4月-5月氣候轉暖幾天后,在惠安的凈峰鎮、崇武鎮、圍頭灣等海域的夜晚,在海風吹拂下,容易觀察到“藍眼淚”現象。
“夜光藻大量聚集時,白天海面會呈現粉紅色或紅色。白天觀察近海海面,如果呈現出粉紅色或者紅色水色,加上近期天氣轉暖,就可以推測該水域可能要發生夜光藻引起的‘藍眼淚’景觀。”邱勇表示。
美麗的“藍眼淚”讓人流連忘返,但它對人類有危害嗎?邱勇告訴記者,“藍眼淚”是夜光藻大量繁殖形成的,而夜光藻大量繁殖時會發生聚集現象,形成絮狀的聚集體。這種聚集體中除了藻類外還有大量黏液,會吸附大量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對人體有一定危害,特別是抵抗力較差的孩子,過多接觸“藍眼淚”的海水,容易誘發皮膚疾病。因此,不建議市民朋友直接用裸露的肢體、皮膚接觸“藍眼淚”海水,皮膚有創口的尤其要注意。
“藍眼淚”能帶回家欣賞嗎?邱勇解釋,夜光藻需要在適宜的水環境條件下才能生長繁殖,如果用簡易容器裝起來,無法提供適合的繁殖條件。因此,把“藍眼淚”海水帶回家,只能短時間看到較弱的藍色熒光。
鏈接
海邊游玩注意事項
“五一”期間,不少市民會選擇去海邊游玩,但在觀賞“藍眼淚”等美景時,有些安全事項要特別注意。
注意天氣變化。惡劣的天氣往往會伴隨暴雨狂風,在海邊玩的話會有危險。天氣晴朗時,紫外線強,長時間曝曬會產生曬斑或日光灼傷,要提前要做好防曬措施。
注意當地情況。提前了解當地當天的汐情況,注意潮汐規律,知道何時漲潮和退潮,在漲潮時要及時離開危險海域。此外,不要將車輛開到沙灘上。
不要在非游泳區游泳。非游泳區水域中水情復雜,下水之前一定要做好當地情況的調查,做到心中有數,盡可能地遠離水草、暗礁、旋流和淤泥。
注意文明旅游。亂扔垃圾會污染海邊環境,如果未及時清理,垃圾會進入海洋污染海水,嚴重的話會影響海洋生物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