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讓我先好好睡一覺。”隊員蘭才鳳在生日當天婉拒了屏山君的采訪。抵滬第十一天,身為組長的她才給自己安排了第一次輪休。
這是福建援滬醫療隊接管上海世博方艙的第二周,工作推進有條不紊,全隊上下終于有機會歇口氣。也在這周,上海每日新增感染人數終于從2萬多的持續高位上滑落,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
借著這喘歇的機會,屏山君和大家聊一聊這座有著7000多張床位的世博方艙里,近來發生的故事。
4月18日,一輛滿載隊員的方艙通勤班車。
一、重壓“武漢方艙一般才一兩千個床位,一家大型綜合性醫院的床位數也差不多。七千張床位,這還是第一次。”一位曾帶隊參與援鄂抗疫的領隊感慨道。
屏山君了解到,雖然醫療隊隊員大多有參加援鄂、援廈、援莆等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經歷,不少人還是從泉州抗疫一線轉戰上海,經驗很豐富。但這次從明確任務到全面接管,短短不過一天,大部分隊員還來不及“熱身”就直接上崗。
“大家信心滿滿……然而到了世博方艙,現狀比我們想象的嚴重得多。”隊員劉青的工作日志里記錄道。
陌生的環境、陌生的患者、甚至同隊伙伴也才認識幾天……所有人都覺得“壓力山大”。
4月15日,兩位全副武裝的“大白”在艙內交流工作。
壓力,首先來自院感風險:奧密克戎毒株傳染性極強。
即使有過援鄂經歷,隊員林清華也坦言,首次進艙時仍然很緊張:“穿戴全套的防護裝備,打開艙門走進去那一刻,呼吸都覺得困難。”
接管初期,方艙及駐地的感控警報頻發,可謂每日一驚。一邊完善感控措施,大家一邊硬著頭皮上。
壓力,也來自患者。
4月16日午夜11時,燈火通明的世博方艙。群居、24小時不熄燈、移動廁所、無法洗澡……世博方艙生活條件有限。
再加上接管初期,流程不熟、磨合不暢,一定程度加劇了艙內的緊張氣氛。
與焦躁的患者甫一接觸,“大白”們就成了所有負面情緒的直接宣泄對象。
二、疾行一位警察在護士站維持秩序。
小部分患者的不配合,讓一些隊員的心情一度跌落谷底。
“無論如何我們都要笑著再沖上前,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志愿選擇來這里的情懷。”一位領隊在工作群里對戰友們發出鼓勵,“共擔風雨,我,和你們在一起。”
同時,醫療隊發出了《致世博方艙全體朋友的一封信》,信中這樣寫道:此時此刻,最重要的是齊心協力、同舟共濟,最需要的是相互的理解包容。
4月16日,兩位患者在護士站咨詢。
在擔心與質疑的嘈雜聲中,“大白”們一遍又一遍、冷靜而耐心地安撫解釋,同時不忘微笑著關心患者的身體、心理狀態。
“很理解他們的心情。他們著急,我們也希望他們能早點回家。”從援泉一線轉戰上海的隊員章曉芳說,“大家的目標是一樣的。”
艙內負重前行,艙外爭分奪秒。
世博方艙之前的兩支醫療隊均只駐管了幾天,很多制度還來不及完善;信息系統中,一些統計數據與患者實際情況不匹配;出艙流程多方尚在磨合,存在梗阻;物資保障、感染控制……哪哪都是困難。
最初的“鞋柜”
后來的鞋柜
“我們是來幫忙的。沒有困難,我們來干嘛?有困難,自己先想辦法!”醫療隊臨時黨委發出號召,“黨員要亮身份、作表率。”
醫療隊迅速完善了組織架構,以問題為導向,抓緊一切時間梳理流程、厘清信息。
每個人都在努力發現問題。就連屏山君這樣的“小白”,都被醫療隊專門叮囑,“采訪時如果發現什么問題,請一定告訴我們。”
每個人都在努力解決問題。工作微信群里、碰頭協調會上,反映的問題很快有人回應,甚至候車時,屏山君聽到的閑聊,也是三句話兩句不離工作。
得益于感控工作組的“強迫癥”,物資堆積如山的臨時倉庫也實現了嚴格分區、有序管理。
遇山開山、遇水架橋:
進艙速度慢——調整更衣區布局、增配全身鏡;
護目鏡起霧——提前用碘伏內涂鏡片陰干,換裝隨時可取用;
感控設施不夠——多方籌措、就地取材、設法改造;
通勤車輛和司機不足——通過私人關系借來司機、車輛,還不行,自己當司機;
夜班吃不上熱食——后勤隊員借來酒店大鍋,熬熱粥給夜班隊員當宵夜……
這場持續一周的急行軍,所有人肩并肩:需要加班,沒有二話;需要幫忙,一呼百應;有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的,有連續十幾個小時不吃不喝的,有暈倒、脫水、不適的……
4月17日凌晨,換班的隊員們匆匆步入方艙。
三、艙友全力磨合協作下,世博方艙的日均出入院人數穩步攀升,最終穩定在2000人上下的 “高周轉”狀態。
這周,上海的氣溫在驟降十度后,開始逐漸回暖。一如艙內的溫度。
回暖,大概是從一塊巧克力開始的。
接管方艙的第四天,H2艙1區的護士臺收到一封信和一塊巧克力。回答完患者們的咨詢,隊員許益丹才有時間瞄一眼。就這一眼,她差點當場破防。
“這些天我看著你們入駐以來經歷的委屈和艱辛,我真想去抱抱你們!”一位即將出艙的患者在信上說。
許藝丹給信拍了張照,就把巧克力和信還了回去,“很遺憾,根據感控規定,我不能帶回去”。(許藝丹 提供)
分享到工作群里的感謝信,猶如久旱后的甘露,醫療隊里沸騰了——原來我們的付出,大家是看得到的。
也是從這塊巧克力開始,患者的感謝紛來沓至,“謝謝你們,辛苦了!”成了隊員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
4月15日晚,志愿者協助“大白”,給新入院患者分配生活物資。
屏山君在方艙采訪時,發現好幾位即將入艙的隊員手里提著塑料袋,裝著方便面、水果、零食、飲料。
“你們在艙內不是不能吃喝么?” 屏山君很好奇。
隊員笑著解釋:“這是給‘艙友’準備的。艙里的食品種類不多,我們就把自己的拿進去分給大家。”
瞧,“艙友”!這是隊員們對艙內患者的稱呼,多么溫暖的一個詞。
4月20日,隊員們排隊等待進入更衣區換裝入艙。他們腳邊的袋子里,裝著與“艙友”分享的餐食。
(記者 張永定 吳旭濤)